【現場·我在我思】推進新型城鎮化,應給農民工更多溫暖
據3月8日《工人日報》報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wei) 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ti)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今年要把促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城鎮化”再次成為(wei) 兩(liang) 會(hui) 熱詞,這背後是農(nong) 民工群體(ti) 的權益變遷和生活的蒸蒸日上。
猶記得,2012年,我第一次與(yu) 全國兩(liang) 會(hui) 中的農(nong) 民工代表“打交道”。當年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最後一年,他們(men) 中有3位農(nong) 民工,是我國首批農(nong) 民工代表。此後,我多次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采訪,見證、了解了四屆農(nong) 民工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故事,他們(men) 的人數也從(cong) 3人增加到56人。從(cong) 工資收入保障、隨遷子女入學、放開落戶限製到技能提升、返鄉(xiang) 創業(ye) 、安居保障……農(nong) 民工群體(ti) 麵臨(lin) 的很多問題都一一解決(jue) 了,當然也還有一些有待解決(jue) 。
回頭看這10多年,我們(men) 見證的不僅(jin) 是農(nong) 民工代表人數的增長,更是一個(ge) 群體(ti) 的成長變遷。
農(nong) 民工是伴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而興(xing) 起壯大的群體(ti) 。根據權威數據,197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大約是17.9%,到去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2%,農(nong) 民工的人數也達到了近3億(yi) 人。
如此迅速而規模龐大的城鎮化進程,農(nong) 民工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men) 成為(wei) 發展所需的“人口紅利”的重要部分,也成為(wei) 不斷增加的城鎮化率中的分子。
農(nong) 民工進城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時代滿足了他們(men) 的願望,但涉及數億(yi) 人口的城鎮化增長,規模難以想象,在這一進程中,權益未能及時跟進也是他們(men) 麵臨(lin) 的現實。
更深層次嗬護農(nong) 民工權益,是一種責任。在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2%,提前兩(liang) 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前提下,如今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進入了“下半場”——推進新型城鎮化。什麽(me) 是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wei) 本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要實現農(nong) 民工由“半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的轉型,其中,城鄉(xiang) 戶籍一體(ti) 化尤其重要。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城區常住人口300萬(wan) 以下城市的落戶限製基本取消。這意味著,農(nong) 民工在這些城市安家落戶可以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事實上,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中,許多農(nong) 民工代表就指出,以縣城為(wei) 代表的中小型城市成為(wei) 農(nong) 民工安家落戶的現實選擇。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目前仍有1.7億(yi) 進城農(nong) 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未來,有序推進這部分人群市民化將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同時要重點解決(jue) 農(nong) 村轉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hui) 保險等問題,推動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men) 去思考、破解。比如,雖然大多數縣城落戶已全麵放開,但許多農(nong) 民不願落戶,原因在於(yu) 承包地、宅基地和農(nong) 村集體(ti) 建設用地這“三塊地”的合法權益保障問題尚未完全解決(jue) 。如何對土地權益做出一個(ge) 科學合理、普遍接受的安排,考驗著有關(guan) 方麵的智慧。
這是發展的需要,也是現實的考量。與(yu) 發達國家八成左右的城鎮化率相比,我們(men) 的城鎮化還有很大潛力;城市需要有新鮮的血液來補充活力,市場也需要更多消費群體(ti) ;很多人依然想要在城市裏獲得一份更好的生活。
在城鎮化迎來“下半場”的當下,農(nong) 民工群體(ti) 應該被給予更多溫暖和關(guan) 懷。他們(men) 不僅(jin) 是一串數字、一種資源,更是一個(ge) 個(ge) 鮮活的人,身後有一個(ge) 個(ge) 想要過上更好日子的家。
鄧崎凡(來源:工人日報)
鄧崎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