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法庭+科技:守護紅楓湖一池清水
【環保時空】
◎王 傑 本報記者 何星輝
初春,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天朗氣清。走近清鎮市紅楓湖,微風吹拂下,清澈的湖麵波光粼粼,不時有鳥兒(er) 飛過。很難想象,多年前,這裏曾因水汙染讓人望而卻步。如今,在環保法庭的支持下,在新興(xing) 科技的助力下,這裏已成為(wei)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休閑、打卡。
為(wei) 生態環境撐起法律“保護傘(san) ”
紅楓湖水域麵積達57.2平方公裏,是貴州高原上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也是貴陽市“兩(liang) 湖一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wei) 貴陽“大水缸”。1988年,紅楓湖經國務院批準,成為(wei) 融高原湖光山色、岩溶地貌、少數民族風情為(wei) 一體(ti) 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名聲大噪後的紅楓湖,在吸引遊客的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工業(ye) 企業(ye) 。這些企業(ye) 沿湖建廠,加上當地工業(ye) 無序發展,導致紅楓湖水質逐漸惡化。“大水缸”變成了“大染缸”,威脅著人們(men) 的飲水安全。
“2007年,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和中共貴陽市委員會(hui) 決(jue) 定在清鎮市設立一個(ge) 建製、管理相對獨立的環保法庭——清鎮市環境保護法庭,旨在用法律手段保護好‘兩(liang) 湖一庫’。”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庭長楊坤介紹,後來,清鎮市環境保護法庭更名為(wei) “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
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成立後審理的首例案件讓楊坤記憶猶新。20世紀90年代,貴州天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在紅楓湖保護區範圍內(nei) 建起了磷石膏尾礦庫,在尾礦庫堆放了上百萬(wan) 噸的磷石膏廢渣。渣場滲濾液通過地表、地下排入紅楓湖上遊河流羊昌河,嚴(yan) 重汙染了紅楓湖。
為(wei) 此,貴陽市“兩(liang) 湖一庫”管理局於(yu) 2007年12月提起公益訴訟。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支持貴陽市“兩(liang) 湖一庫”管理局的訴訟請求,不足20天就宣判。被告貴州天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於(yu) 判決(jue) 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使用尾礦廢渣場,並於(yu) 2008年3月31日前消除尾礦廢渣場對環境的影響。最後,貴州天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全麵關(guan) 停磷胺生產(chan) 線。
這一案件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高度評價(jia) ,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更讓紅楓湖岸邊的群眾(zhong) 印象深刻。
這些年,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審理了一件件有重大影響的公益訴訟案件:全國首例環境信息公開案,以司法審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全國首例個(ge) 人作為(wei) 原告的公益訴訟案,開啟“誰汙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複”的生態補償(chang) 審判先河……這些案件為(wei) 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製度的建立提供了豐(feng) 富的司法實踐素材,也為(wei) 紅楓湖生態環境保護撐起了法律“保護傘(san) ”。
監管平台提高監測科學性
“紅楓湖流域廣、支流多。現有管理機構難以實現統一協調,生態環境監測監管難度較大、覆蓋要素不全。”貴陽市生態環境局清鎮分局副局長劉鑫說。
環境監測監管是生態保護的基礎。近年來,清鎮市立足現有的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成果,建成清鎮市“生態之眼”——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監測監管平台。借助先進的通信手段和數據處理技術,平台不斷提升數據監控、數據共享、數據分析、數據利用能力。
“清鎮市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平台依靠遙感衛星、空氣質量連續自動監測係統、水質自動監測微站和視頻監控點等,建立起覆蓋紅楓湖全域的立體(ti) 數據感知體(ti) 係。通過這一平台,我們(men) 可以掌握紅楓湖水、氣、陽光等資源環境要素的實時情況,為(wei) 生態環境管理提供精細化、流程化、智慧化的數據服務。”劉鑫說。
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監測監管平台上線運行後,大大降低了監測成本,提高了監測的科學性和便捷度。貴陽市生態環境局清鎮分局工作人員程嘉玉說:“如今,空中及地表的各種生態數據都能夠匯聚到平台上。隻要有汙染,監測監管平台就會(hui) 第一時間感應並反饋,我們(men) 也能第一時間鎖定紅楓湖的汙染源,啟動整治等工作。”
完備的監測體(ti) 係,信息化的監測手段讓汙染無處遁形。如今,紅楓湖水質長期穩定在Ⅲ類、取水口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清鎮市先後獲得“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國家綠色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百家深呼吸小城”“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稱號。
為(wei) 了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清鎮市建成了貴州首家土壤汙染防治科普宣教基地,並持續辦好紅楓湖綠色發展學術論壇,不斷提升大生態幹部教育基地的建設質量。
貴州省貴陽市政協副主席、清鎮市委書(shu) 記付濤在清鎮市委七屆七次全會(hui) 上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立市”戰略,發揮清鎮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優(you) 勢,打造一批依山傍水、富有特色的旅遊景點、休閑度假區、遊客打卡地,培育更多“小而美”的特色民宿。要開展紅楓湖美麗(li) 河湖創建工作,因地製宜建設“口袋公園”,“見縫插針”建設休閑綠帶、幸福綠帶,把城市“金角銀邊”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更多微型體(ti) 育公園,為(wei) 群眾(zhong) 休閑、體(ti) 育活動提供便利,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生態紅利。(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