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戲劇小舞台 思政大課堂

發布時間:2024-03-13 16:15:00來源: 光明日報

  3月11日,東(dong) 南大學九龍湖校區焦廷標館內(nei) ,該校材料學院本科生侯宇正在和同學們(men) 一起排練話劇《楊廷寶》,以迎接三月下旬在江蘇大劇院舉(ju) 行的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優(you) 秀成果展示活動。該劇講述了建築巨匠、中國建築教育領域的一代宗師楊廷寶先生為(wei) 中國建築事業(ye) 和高等教育事業(ye) 作出卓越貢獻的故事。

  2018年,江蘇省委宣傳(chuan) 部會(hui) 同省教育廳,麵向全省高校師生開展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以下簡稱“大戲展”)。5年多來,有100餘(yu) 所高校的200多部校園戲劇作品在“大戲展”登台亮相,參與(yu) 、觀演師生近30萬(wan) 人次。一個(ge) 個(ge) “流動的戲劇思政課堂”亮起來,一條高校美育與(yu) 思政教育緊密融合的新路子逐漸清晰。

  戲劇之約盡顯魅力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演藝集團總經理、昆曲表演藝術家柯軍(jun)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開放日上,現場清唱了昆劇《顧炎武》選段,短短20秒,盡顯非遺魅力,贏得全場喝彩。

  通過江蘇省戲曲名作高校巡演,像柯軍(jun) 一樣的大批優(you) 秀戲曲表演藝術家紛紛走進校園,為(wei) 師生們(men) 奉上了包含京劇、昆劇、錫劇、揚劇等各種門類的優(you) 秀戲曲劇目,並開展戲曲體(ti) 驗、演後座談等配套活動,在高校中培養(yang) 了一大批戲劇擁躉。

  高校戲曲熱讓學生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日益增強。戲曲熱不僅(jin) 體(ti) 現在觀看中,也體(ti) 現在創作中。一大批高校原創戲劇作品湧現出來,比如,話劇《黨(dang) 旗飄揚》《楊廷寶》《至愛精誠》,音樂(le) 劇《信仰之歌》《我是江竹筠》《鍾山之巔》,舞劇《風雨錫商》《人民就是江山》等,都成為(wei) 江蘇高校美育和思政教育成果的亮麗(li) 名片。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戲劇之約,精彩紛呈的戲劇演出和源源不斷的藝術創作,豐(feng) 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讓思政教育有如春風化雨般潤澤心田。

  “戲劇思政”扣人心弦

  戲劇小舞台,思政大課堂。將創排一出戲劇作為(wei) “流動的思政課堂”,正逐漸成為(wei) 江蘇高校的共識。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dang) 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暉表示,為(wei)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曆史觀和價(jia) 值觀,該校致力於(yu) 將原創戲劇作為(wei)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四史”教育的重要抓手。

  戲劇幫助參演學生長誌氣、硬骨氣、蓄底氣。2021年“大戲展”一等獎劇目話劇《黨(dang) 旗飄揚》的男主演、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學生徐朝陽說:“我在演出前夕正式成為(wei) 中共黨(dang) 員,參演這部話劇讓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

  “用藝術的形式、青春的風格把大道理轉化成了學生們(men) 喜愛和易於(yu) 接受的舞台故事,讓愛國情和報國誌入腦、入心、入行。”南京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陳雲(yun) 鬆表示。

  讓高校戲劇常演常新

  廣大高校師生通過創作、表演、觀演,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了高校戲劇活動的常態化、機製化、普及化,形成了具有江蘇特點的高校戲劇品牌活動、特色做法,打造常演常新的“戲劇思政”舞台。

  加強頂層設計,讓“戲劇思政”有章可循。江蘇先後製定《江蘇省戲曲進校園實施方案》《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實施方案》等政策,將在高校中開展戲劇巡演、創排、展示活動等作為(wei) 製度化安排。通過製度安排,高校戲劇活動開展的成果納入高質量考核加分項和有關(guan) 測評體(ti) 係,為(wei) “戲劇思政”提供了製度保障和政策推動。各高校紛紛出台相關(guan) 措施,比如,江蘇師範大學開設公選課,製定藝術精品排演學分認定與(yu) 轉換管理製度。

  讓原創精品劇目常演常新,發揮更大育人功效。“我們(men) 對劇目進行輕量化改編,或者選取獨立成章的故事進行常態化展演,還會(hui) 利用各種機會(hui) 走出校園,覆蓋更多受眾(zhong) 。”蘇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吳磊介紹,該校原創話劇《丁香·丁香》曾獲2020年紫金文化藝術節大學生戲劇展演活動特等獎,演出所到之處受到了大學生的熱烈歡迎。他表示,希望能以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以美鑄魂,推動立德樹人落地、落細、落實。

  (本報記者 李健 蘇雁)(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