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渠衡水段發現古代運河型城市遺址
本報石家莊3月14日電 記者陳元秋、耿建擴 近日從(cong)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一年的勘察工作,考古工作者在大運河永濟渠衡水段共發現隋及隋以後文化遺存85處,其中包括故城縣唐宋武城城址、阜城縣唐代景州州城弓高城址、景縣唐宋安陵城等多處圍繞運河航道的古代地域性中心城市遺址或線索。
大運河河北段總長達537.1公裏,由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組成,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台、邯鄲五市的17個(ge) 縣(市、區),是我國大運河體(ti) 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遺產(chan) ,具有顯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大運河河北段沿線文化遺產(chan) 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文化價(jia) 值高,具有多樣性及複雜性特征。為(wei) 了重點保護大運河文物本體(ti) 、沿岸地上文物遺存和重要遺址遺跡,河北一直努力推進大運河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項目實施。其中,永濟渠發軔於(yu) 春秋戰國,建成於(yu) 隋代,繁華於(yu) 唐、宋,取直於(yu) 元代,疏通於(yu) 明、清,是曆史上溝通南北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
“2022年6月以來,我們(men) 針對大運河及永濟渠故道流經衡水市段的相關(guan) 文物考古資源開展了勘察工作,主要是在故城縣、景縣和阜城縣。”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強告訴記者,本次考古勘察項目針對隋唐永濟渠故道和沿岸重要城址、相關(guan) 聚落等開展專(zhuan) 項工作,是對大運河衡水段及永濟渠故道的首次專(zhuan) 項考古工作。聯合考古隊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護研究院、故城縣文保所、景縣文保所、阜城縣文保所組成。調查麵積350平方公裏,勘探8.5萬(wan) 平方米,測繪20平方公裏,著重探尋隋代永濟渠開通後沿岸相關(guan) 遺址。聯合考古隊發現的85處文化遺存,包括城址、村鎮、單體(ti) 建築、墓葬、手工業(ye) 遺址和航運遺跡等類型。
“我們(men) 初步明確了隋唐永濟渠衡水段的具體(ti) 走向,勘察範圍內(nei) 還發現了多處圍繞運河航道的古代地域性中心城市遺址或線索,為(wei) 今後大運河衡水段及永濟渠故道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胡強介紹,此次發現的唐宋武城城址位於(yu) 故城縣的軍(jun) 屯鎮、建國鎮。武城縣治自唐調露元年(公元679年)移治永濟渠北,至北宋末期因天災移治永濟渠東(dong) ,直至1964年未再遷移,城市已與(yu) 運河融為(wei) 一體(ti) 。武城城址調查發現的古陶瓷遺物較為(wei) 豐(feng) 富,遠自江西、湖南、浙江、陝西窯場,中自河南窯場,近到河北、山東(dong) 窯場,南北瓷窯產(chan) 品匯集於(yu) 此,是河北運河型城址陶瓷考古的重要發現。“唐宋武城作為(wei) 永濟渠航線上的交通孔道,在貿易以及軍(jun) 事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yi) 。”
此外,聯合考古隊在阜城縣發現的弓高城址在唐代曾建置為(wei) 觀州、景州州城,是此次大運河衡水段沿線考古調查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唐代城市遺址。景縣安陵鎮遺址群所見遺物上自唐代,下訖於(yu) 清代,與(yu) 文獻記載的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移治白社橋的安陵城、元代禦河倉(cang) 安陵倉(cang) 、明清兩(liang) 代的管河公署及巡司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
“由於(yu) 曆史上長期水患影響,這些遺址遺存上都堆積了三四米厚的淤土層,勘察工作很是困難。”胡強告訴記者,除了已發現的城址,聯合考古隊還掌握了一些河倉(cang) 、河防線索。大運河衡水段及永濟渠故道沿線上尚分布有數量可觀的一般性聚落址,這些聚落址圍繞在運河兩(liang) 岸,星羅棋布,與(yu) 上述沿河中心型城市一起構成了第一層級運河綜合體(ti)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