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青年擔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對“第二個(ge) 結合”作出了深刻闡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成功推進“第二個(ge) 結合”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wei) “從(cong) 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讓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綻放出奪目光彩,需要喚起澎湃的青春力量,加深青年一代對曆史經驗和文化規律的認識,使其自覺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在不斷推進“第二個(ge) 結合”中堅守馬克思主義(yi) ,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開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新境界。
掌握精神主動,在激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生命力方麵展現“青年擔當”。文明生命力是指一種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和生存能力。強大的生命力意味著文明能夠守正創新,並在曆史長河中保持活力。唯有堅持以古鑒今、古為(wei) 今用,方能將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有機結合。當代中國青年應在實踐中著力推動“第二個(ge) 結合”,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和文明建設貢獻獨特力量。要明確“尊古而不複古”的現代文明基本認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yu) 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當代青年應在本土實踐中把握文化傳(chuan) 承的曆史規律與(yu) 時代特征,正確解讀古今通融的價(jia) 值理念和文化標識,同時以現代眼光和未來視野抓住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等發展契機,為(wei) 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青年人特有的洞察和創意。要參與(yu) 構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話語體(ti) 係。當代青年應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曆史進程、獨特之處以及發展方向,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正確對待,共同參與(yu) 構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yu) 生活話語,並探索與(yu) 當代中國發展實踐、民族複興(xing) 時代主題相契合的現代表達方式。要以現代方式賦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代青年要準確把握全媒體(ti) 傳(chuan) 播規律,運用新傳(chuan) 播技術、手段、形態,助力文化建設提質增效擴容。同時,充分發揮創造力,將中華美學精神與(yu) 當代審美追求巧妙結合,展現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
聚焦價(jia) 值認同,在提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向心力方麵展現“青年擔當”。文明向心力是指一種文明內(nei) 部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一個(ge) 擁有強大向心力的文明,成員會(hui) 因為(wei) 共同的價(jia) 值觀、文化傳(chuan) 統、曆史記憶等因素緊密團結在一起。當代青年應致力於(yu) 通過“第二個(ge) 結合”,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自覺擔當起價(jia) 值信念“傳(chuan) 揚—凝聚”的使命,夯實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zhong) 基礎,為(wei) 增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價(jia) 值認同而不懈努力。要做助力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傳(chuan) 揚者。當代青年要積極響應時代需求,在學習(xi) 領悟的基礎上,嚐試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最廣泛的群眾(zhong) 推介馬克思主義(yi) 核心理念,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群眾(zhong) 掌握科學的思想武器,以其為(wei) 指導創造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當代青年特別是青年文藝工作者,不能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止步於(yu) 書(shu) 本和陳列櫃中,應通過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髓的理解加工,創造出一批叫得響、傳(chuan) 得廣、留得住的,符合受眾(zhong) 需求的文化產(chan) 品,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感召力,使之真正走進民眾(zhong) 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日用而不覺。青年要與(yu) 社會(hui) 各界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毛澤東(dong) 同誌在《新民主主義(yi) 論》中曾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課題。今天,在新形勢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屬於(yu)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應充分發揮新文藝組織與(yu) 新文藝群體(ti) 作用,幫助青年深刻認識文化建設責任,保持對中華文化主體(ti) 性的高度信心,釋放青年群體(ti) 中蘊藏的、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藝創作活力。
推動文明互鑒,在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影響力方麵展現“青年擔當”。文明影響力是指一種文明在國際層麵傳(chuan) 播開來、作用於(yu) 受眾(zhong) 的深層力量,其思想理念、文化藝術等能夠跨越國界,在域外文明中得到有效傳(chuan) 播。“第二個(ge) 結合”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當代青年需要以濃鬱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形態得到更加廣泛的認知與(yu) 認可。要以文化自覺彰顯文明互鑒的中國特色。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高度認知和理解。“第二個(ge) 結合”不僅(jin) 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交匯,更是一場思想的“化學反應”。當代青年應通過實際行動將這一抽象理論概念具體(ti) 化,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助力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傳(chuan) 播體(ti) 係,使文明中國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巍然聳立。要以文化自信彰顯文明互鑒的中國風格。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傳(chuan) 統及其價(jia) 值的自信,體(ti) 現了對文化的獨特性、先進性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當代青年應該培養(yang) 胸懷天下的國際格局,通過跨文化的交流、多語言的傳(chuan) 播,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深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重大理念的文化根源,強化全球文明倡議的國際影響力。要以文化自強彰顯文明互鑒的中國氣派。在增強中華文明國際話語權時,一方麵要尋找“共鳴點”,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尋找有助於(yu) 國際化傳(chuan) 播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推進中華文化的全球化傳(chuan) 播、分眾(zhong) 化表達,特別要把握各國青年群體(ti) 的媒介使用習(xi) 慣和內(nei) 容選擇偏好,增強國際傳(chuan) 播的親(qin) 和力;另一方麵要尋找“共振點”,保持開放的心態,正確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虛心學習(xi) 與(yu) 借鑒國外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光明日報)
(作者:葉龍祥,係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本文係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項目“習(xi) 近平關(guan) 於(yu) 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的價(jia) 值意蘊與(yu) 邏輯理路研究”〔FJ2022XZB028〕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