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合夥人”眼中的“中國首座農民城”

發布時間:2024-03-25 11: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溫州3月24日電 題:“合夥(huo) 人”眼中的“中國首座農(nong) 民城”

  作者 張益聰

  “我16歲學藝,漆藝成了我的‘童子功’。”浙江溫州龍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夾紵漆器”傳(chuan) 承人何必闊表示,自己可能是龍港較早一批“走出家鄉(xiang) ,回歸家鄉(xiang) ”的人,如今也成為(wei) 龍港文化建設的“合夥(huo) 人”之一。

  何必闊之所以稱自己為(wei) “合夥(huo) 人”,是因為(wei) 在龍港“合夥(huo) ”建城大有淵源。20世紀80年代初期,龍港周邊的“萬(wan) 元(人民幣)戶”集資、當地農(nong) 民聚力,以5個(ge) 小漁村建起“中國首座農(nong) 民城”,在中國地方發展史上寫(xie) 下富有傳(chuan) 奇色彩的一筆。

  20世紀末,隨著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龍港的城市發展與(yu) 何必闊個(ge) 人都迎來了轉折點。一方麵,龍港經濟增速中帶加速度,鄉(xiang) 鎮體(ti) 量已經開始捉襟見肘;另一方麵,手藝人“靠本事吃飯”舉(ju) 步維艱,何必闊必須作出人生的抉擇。

  何必闊所學的夾紵漆器技藝,一脈相承於(yu) 中國清代光緒初期的龍港何氏家門。其深奧的“夾紵”工藝,與(yu) 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中國傳(chuan) 統工藝“三寶”。

  “過日子怎麽(me) 都是過,但這樣的文化瑰寶不能斷了傳(chuan) 承。”於(yu) 是,何必闊選擇回到自身手藝的發源地——龍港。

  除了“中國首座農(nong) 民城”,龍港還是“中國印刷城”,至今,龍港生產(chan) 的標簽貼還遠銷海外,甚至貼在海外實驗室的試劑瓶上。“我剛回來的時候,龍港的印刷產(chan) 業(ye) 發達,產(chan) 品從(cong) 以前的飯票、菜票,變成了禮品包裝、日曆台曆。”何必闊自此紮根龍港,一邊找謀生,一邊不斷鑽研千年夾紵漆藝。

  2009年,龍港“夾紵漆器”技藝走上了非遺傳(chuan) 承之路,何必闊成為(wei) 該項技藝的非遺傳(chuan) 承人。直至2023年,已多項榮譽加身的何必闊帶“中國漆器”出海泰國,讓漆器藝術成為(wei) 中泰兩(liang) 國文化交流的橋梁,也讓世界看見了龍港。

  “出海”之前,何必闊已在中國國內(nei) 創立溫州夾紵漆器博物館,“2014年我就成立了非營利的民間博物館,用以補充‘中國漆器’藝術的民間視角。”他說。

  2019年,龍港“撤鎮改市”,頂著“中國首個(ge) 鎮改市”的壓力,何必闊無疑是龍港文化建設最佳“合夥(huo) 人”之一。

  在龍港市政府推動下,溫州夾紵漆器博物館融入了龍港城市文化空間,更迎來場館的全麵升級。“博物館建設期間,讓我看見了‘龍港速度’。”何必闊說。

  2022年11月,與(yu) 夾紵漆器博物館同步開放,龍躍路城市書(shu) 房、翠湖城市書(shu) 房等八大文化場館集體(ti) 麵世,而以上文化空間從(cong) 開工到完工,僅(jin) 花費半年時間。

  “中國首座農(nong) 民城”“中國印刷城”“中國首個(ge) 鎮改市”……這些或許是他人眼中的龍港。“當初那個(ge) 小漁村,如今已成現代化新城。”何必闊坦言,這是自己這個(ge) “合夥(huo) 人”眼中的龍港。(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