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助力,國風服飾更潮流
在比利時留學期間和工作後,王梅穿傳(chuan) 統漢服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到朋友家做客會(hui) 穿,到餐廳吃飯會(hui) 穿,趕上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會(hui) 穿,和“同袍”出去旅行、逛博物館也會(hui) 穿。2022年中秋節,她穿上漢服、戴好頭飾、化好妝容,又帶上自己的幾套漢服,“看看有沒有人想試穿,穿上和我一起過中秋”。那一天有兩(liang) 個(ge) 外國女孩兒(er) 試穿了她的漢服,她還給她們(men) 介紹了服飾的紋樣、朝代,“看得出他們(men) 特別感興(xing) 趣,還主動問衣服的曆史、圖案的寓意”。受到鼓舞的王梅自此幾乎每周都會(hui) 出門邀請當地人體(ti) 驗漢服。
就讀於(yu) 東(dong) 華大學的張詠翊則用另一種形式,讓中國傳(chuan) 統服飾元素煥發生機。在大二的《非遺與(yu) 社會(hui) 實踐》選修課上,她了解到了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崇明土布。實地走訪調研後,她發現土布背後有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比如有一種布叫‘雙喜布’,父母會(hui) 用‘雙喜布’為(wei) 女兒(er) 做嫁衣,表達對女兒(er) 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張詠翊以崇明土布為(wei) 麵料,結合上海傳(chuan) 統旗袍的款式,做出了3套實物服飾,並進行了公開展演,吸引了很多觀眾(zhong) 。
如今,像王梅和張詠翊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龍年春節期間飄展在街頭巷尾的馬麵,春暖花開時節公園、郊野裏各種形製的漢服,都在訴說著青年們(men) 以服飾為(wei) 載體(ti)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故事。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近期麵向以大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青年發起相關(guan) 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222份,結果顯示,98.47%受訪者喜歡國風服飾,其中47.30%受訪者非常喜歡,37.08%受訪者比較喜歡,14.09%受訪者一般喜歡。
國風服飾走進生活場景,見證青年文化自信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47%受訪者經常穿國風服飾,19.08%受訪者有時穿,36.63%受訪者較少穿,36.81%受訪者沒穿過。國風服飾已經被受訪者應用於(yu) 各類生活場景,如日常生活(15.46%)、旅行(26.99%)、傳(chuan) 統節日(20.51%)、聚會(hui) (4.20%)、重要儀(yi) 式(8.19%)、主題活動(22.93%)等。
就讀於(yu)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圖靈班的李君豪和國風服飾結緣,是受到古裝劇的影響。那時他還在讀高中,身邊幾乎沒人穿漢服,他把對傳(chuan) 統服飾的熱愛默默藏在心裏。高三時,他第一次在街頭看到別人穿漢服,“當時覺得她們(men) 很有魄力、很酷”。於(yu) 是他也開始悄悄攢錢買(mai) 漢服,在課餘(yu) 活動時偷偷穿出去。不過現在,李君豪可以大大方方地穿著漢服,約上朋友出門逛街、吃飯。去年過年時,他還穿著飛魚服和鬥篷回家,挨家挨戶給親(qin) 戚朋友拜年。“當時大家都覺得很驚奇,我就很大方地給每個(ge) 人介紹服裝的特點和曆史。”李君豪說。
陽光學院的池佳雯也會(hui) 把國風服飾當作常服,“襯衫搭馬麵裙”是她逛街、上課都會(hui) 選擇的穿搭。她也很願意穿著漢服到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讓漢服與(yu) 自然撞個(ge) 滿懷。“在無人打擾的樹林之間,約上朋友一起散步、拍照,能讓我享受到自然和舒適的感覺。”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喜歡國風服飾的原因中,包含國風服飾很時尚、是一種潮流(27.42%),穿國風服飾可以彰顯個(ge) 性(28.23%)。上海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係教授邢海燕在《“國潮”與(yu) “真我”: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ti) 的自我呈現》一文中指出:“在過去大眾(zhong) 民族自信心不強的時候,有人曾經認為(wei) 國貨是土氣和低端的代表……通過網絡話語掃描,我們(men) 發現和上一代人相比,Z 世代的人群有著更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他們(men) 更容易接受國產(chan) 品牌,更多中式元素設計的產(chan) 品在他們(men) 眼裏成為(wei) 了時髦的潮品。”
探尋服飾包裹下的文化基因,年輕人是認真的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5.63%受訪者認為(wei) 青年樂(le) 於(yu) 探索傳(chuan) 統文化,發現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從(cong) 接觸漢服,到逐漸學習(xi) 、領會(hui) 、傳(chuan) 播其背後的文化,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張思林沿著服飾探尋其背後的文化根脈。她的社交媒體(ti) 賬號“是小林哇”最初隻是更新自己的漢服照,但慢慢地,她觀察到不少人將“古裝”“仙服”視為(wei) 漢服,並搭配以現代網感妝容,並不能準確展示出漢服和妝發之美。於(yu) 是她決(jue) 定用自己的方式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服飾文化。
為(wei) 了讓拍攝內(nei) 容盡量嚴(yan) 謹,張思林和同伴會(hui) 參考壁畫、文物和相關(guan) 文獻書(shu) 籍等資料,盡可能複原傳(chuan) 統服飾、妝容、造型和配飾。她還嚐試購買(mai) 布料,自己找裁縫定製一些市麵上難以買(mai) 到的形製正確的漢服。因為(wei) 能買(mai) 到的很多成衣衣長過短或形製不嚴(yan) 謹,她最近定製了一件明朝孔雀補圓領女袍,這組圓領袍形象照也受到很多網友的關(guan) 注。
如果說服飾是一個(ge) 人的外在,那麽(me) 它背後蘊含的文化內(nei) 核,就如一個(ge) 人的內(nei) 涵,在一些受訪者看來,國風服飾是一種內(nei) 外兼美的存在。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wei) ,國風服飾有很高的審美價(jia) 值(74.57%)、服飾背後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獨具魅力(71.74%)等,是國風服飾火熱的重要原因。
對於(yu) 學習(xi) 服裝設計專(zhuan) 業(ye) 的張詠翊來說,她自身的經曆就是這場服飾“國潮”趨勢的縮影——從(cong) 對傳(chuan) 統服飾文化不甚了解,到在實踐中逐漸學習(xi) ,最後能設計出自己的“國潮”作品。讀大三時,她參加了蔻馳主辦的包袋設計比賽。比賽主題為(wei) “China Cool”,在思索如何將“國潮”與(yu) 品牌相融合的過程中,她和隊友想到了中國結這一元素。“我們(men) 沒有急於(yu) 設計產(chan) 品,而是先去了解中國結的起源和故事,粗糙的了解和設計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不負責任”。他們(men) 到線下參觀服飾博物館和展會(hui) 、查看論文和典故,了解中國結的種類和寓意。“我們(men) 以‘五福觀’——‘福祿壽喜財’為(wei) 切入口,尋找對應的‘結’的款式。比如我們(men) 用到設計中的十全結寓意是十全十美,戟結代表著前程似錦、步步高升”。張詠翊團隊的作品獲得了比賽的最佳創意獎,並到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hui) 參展。“在展會(hui) 上,聽到來自各行各業(ye) 的人對我們(men) 作品的稱讚,讓我們(men) 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義(yi) ,能夠感染到很多人。”
青年助力,讓國風服飾攜文化成潮流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除了穿國風服飾,一些受訪者還曾參與(yu) 國風服飾相關(guan) 的社團或活動(34.65%),組織、管理國風服飾相關(guan) 的社團或活動(16.56%),設計或製作有國風元素的服飾或配飾(17.46%),通過講座、課程、網絡信息等學習(xi) 相關(guan) 知識(34.43%),在社交網絡發布穿國風服飾的照片、視頻(31.86%),等等。
中國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曾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年輕人不僅(jin) 愛上傳(chuan) 統文化,如今還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ti) 等方式將傳(chuan) 統文化帶入更多人的視野。王梅就把網絡當作了傳(chuan) 播服飾文化的載體(ti) 之一。
從(cong) 最初自己抱著漢服當“活招牌”,到在商場、公園或景區支起攤位、掛上招牌,王梅的免費試穿漢服“小攤位”逐漸有模有樣。每次“出攤”,不僅(jin) 有許多人排著長隊等待換裝、做造型,還有大量的圍觀群眾(zhong) 。在社交媒體(ti) 上開設賬號記錄給外國人變裝的經過後,她已經擁有了十多萬(wan) 粉絲(si) 。“最開始隻有我自己的衣服,給成年女性試穿,但因為(wei) 很多小朋友感興(xing) 趣,我又買(mai) 了小號的漢服。後來帶孩子來的爸爸們(men) 也想體(ti) 驗,於(yu) 是又增加了男士服飾。”“出攤”時她最多一次給13位外國友人試穿衣服、做造型,人都快累癱了,最後隻好和還想體(ti) 驗的人們(men) 連連抱歉,請他們(men) 以後再來。
王梅希望漢服成為(wei) 她和外國朋友交流文化的載體(ti) 。每次給外國朋友試穿漢服時,她都會(hui) 介紹他們(men) 選中的服裝是哪個(ge) 朝代的形製,上麵的石榴、大象、花朵等圖案有怎樣的寓意,並教他們(men) 對應朝代的簡單禮儀(yi) 。她還製作了一份中法雙語版宣傳(chuan) 頁,介紹每個(ge) 朝代的傳(chuan) 統服飾有哪些不同。
前不久,趁著“爆改”的熱潮,陽光學院的池佳雯給自己的兩(liang) 位老師完成了一次“漢服爆改”。她結合老師們(men) 不同的風格,選擇訶子裙、宋製漢服、南北朝漢服等進行搭配。“這也是一次向不同人群介紹漢服的經曆。”老師穿著漢服的照片發布後,評論區不僅(jin) 有諸多讚美,也有人討論起曆代服飾的特點。“夏商周時期的服飾簡約莊重,以深色短衫為(wei) 主,唐代以齊胸款式搭配大袖衫,紋飾設計也偏向文化多元和融合,這和當時的文化社會(hui) 風潮緊密相關(guan) 。”池佳雯介紹。
成為(wei)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思賢漢服社的社長後,李君豪也成了漢服活動的組織者和漢服文化的傳(chuan) 播者。“我們(men) 降低漢服社的入社門檻,隻要對漢服感興(xing) 趣都可以參加活動。”李君豪發現,參加過幾次活動後,很多新朋友都會(hui) 在群裏請教買(mai) 漢服的建議和注意事項,慢慢從(cong) “漢服小白”成為(wei) “漢服資深愛好者”。滑板也是李君豪的愛好之一,他思考能不能把兩(liang) 種愛好結合,玩出一種又潮又酷的新花樣——“穿著漢服玩滑板”。他買(mai) 了一套圓領袍,“穿上它玩滑板完全沒問題,視覺效果和自身體(ti) 驗感直接拉滿。”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3.47%受訪者認為(wei) ,青年的傳(chuan) 播使傳(chuan) 統服飾更潮流。鄭海燕則指出,Z 世代有著更加鮮明的自我認知和個(ge) 體(ti) 化的特征,他們(men) 喜歡追逐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自我表達願望,同時也有著理性開放的思維和消費態度,“Z 世代的這批年輕人出生在中國國力不斷提升的年代,國潮文化以其獨具特色的識別性,受到了他們(men) 的認可與(yu) 追捧,從(cong) 而成為(wei) 了先鋒青年的流行時尚”。
去年8月至12月,張思林赴阿聯酋留學,將漢服穿到阿布紮比、迪拜等城市,收到了很多諸如“Amazing”“Wonderful”的稱讚。遊客會(hui) 對她穿著的漢服的色彩搭配作出好評。一些遊客還表達了漢服及其獨特發型、妝容的向往,她也積極為(wei) 遊客們(men) 介紹。在學校裏,她也穿漢服演奏古箏,參加學生文化節、漢語宣講等活動。在阿聯酋的4個(ge) 月裏,在張思林的影響下想嚐試穿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外國同學越來越多。
大二下學期,張詠翊還曾在亞(ya) 洲設計聯盟實習(xi) ,將老撾傳(chuan) 統的布藝和中國傳(chuan) 統服飾的樣式結合起來,獨立完成了37套服裝設計作品。“著裝是一種語言,它可以用一種無聲的方式感染到很多人,這是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張詠翊有一種使命感,“如果現在的青年不去傳(chuan) 承的話,我們(men) 優(you) 秀的手藝和服飾文化就會(hui) 逐漸消失,所以我感覺有一種保護傳(chuan) 統文化的責任在身上。而我希望通過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服飾的結合來設計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國風服飾”。
將AI應用到國風服飾的設計和傳(chuan) 播,是學習(xi) 人工智能方向的李君豪心中的小目標。“雖然我剛剛入門,很多想法仍然停留在創意階段,但當我專(zhuan) 業(ye) 知識不斷豐(feng) 富,我希望早日將他們(men) 變成現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畢若旭 王軍(jun) 利 實習(xi) 生 孔令文 王詩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