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李蕊:依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發布時間:2024-04-01 15:39:00來源: 經濟日報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於(yu) 法治。2023年歲末,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將於(yu) 2024年6月1日正式實施。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為(wei) 依法保障糧食安全,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治理的係統性、規範性、協調性和穩定性奠定了製度基礎。

  糧食安全保障法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提供法治路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確立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提出“以我為(wei) 主、立足國內(nei) 、確保產(chan) 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wei) 提升糧食安全綜合保障能力提供了戰略引領。該法正是以糧食安全戰略為(wei) 引領,從(cong) 紓解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出發,明確界定耕地保護以及糧食生產(chan) 、儲(chu) 備、流通、加工、應急、節約等環節的重點任務,把糧食安全戰略中具有穩定性、普遍性、可操作性的部分凝練上升為(wei) 法律規則,用法治手段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予以確認和鞏固,並保障其有效實施。

  糧食安全保障法為(wei)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法治支撐。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wei) 新時代保障糧食安全指明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該法以“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為(wei) 宗旨,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核心原則、主要製度及機製等係統梳理並予以規範確認,全麵回答了糧食安全“誰來保障”“如何保障”等關(guan) 鍵問題。該法有效銜接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目標要求,圍繞建立糧食安全責任製,厘定了鼓勵倡導的方向路徑,同時也劃定了底線紅線。法規不僅(jin) 關(guan) 注糧食數量安全,也關(guan) 注糧食質量安全和糧食結構安全;不僅(jin) 關(guan) 注生產(chan) 要素安全,也關(guan) 注產(chan) 業(ye) 鏈安全;不僅(jin) 關(guan) 注國內(nei) 糧食安全,也關(guan) 注國際糧食安全;不僅(jin) 關(guan) 注當下糧食安全,也關(guan) 注未來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保障法為(wei) 構建糧食安全保障法治體(ti) 係提供統領。糧食安全具有整體(ti) 性和綜合性,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具係統性的糧食安全保障法治體(ti) 係構建。我國國家安全法將保障糧食安全列為(wei) 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法以專(zhuan) 條對糧食安全戰略予以詮釋;農(nong) 業(ye) 法專(zhuan) 章規定糧食安全,對耕地保護、糧食主產(chan) 區激勵、糧食安全預警、儲(chu) 備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等糧食安全保障核心製度予以表達;《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chu) 備糧管理條例》兩(liang) 部專(zhuan) 門性法規,以及民法典、土地管理法、農(nong) 村土地承包法、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法、農(nong) 業(ye) 機械化促進法、食品安全法、反食品浪費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辦法》及《農(nong) 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幾十部相關(guan) 法律法規規範性文件,從(cong) 不同維度為(wei) 糧食安全保障予以製度供給。但是受立法目的、立法功能及立法容量等限製,既有立法對糧食安全保障的表達相對分散,缺乏係統性和體(ti) 係性。作為(wei) 我國糧食安全領域的基本法,糧食安全保障法初步構造了以糧食安全保障法為(wei) 牽引,以《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chu) 備糧管理條例》兩(liang) 部專(zhuan) 門性行政法規為(wei) 骨幹,有序發揮相關(guan) 法律法規及規範性文件協同作用的糧食安全保障法治體(ti) 係。

  糧食安全保障法是一部關(guan) 係著14億(yi) 多人口能否端牢端穩飯碗的國本之法,雖然隻有74個(ge) 條文,但其立足中國實際單獨立法的模式選擇;以政府為(wei) 主導,政府、市場、社會(hui) 合力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ti) 製度設計;對糧食安全保障中統籌當下與(yu) 長遠關(guan) 係、中央與(yu) 地方權責利益平衡等的關(guan) 注,都彰顯出了鮮明的本土性、協同性和時空性,必將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李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