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受訪者期待舉辦更多春季傳統民俗活動
近九成受訪者期待舉(ju) 辦更多春季傳(chuan) 統民俗活動
64.4%受訪者感覺大家對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的熱情提高了
花朝節、遊園會(hui) 、特色民俗文化節……這個(ge) 春天,許多地方舉(ju) 辦的傳(chuan) 統民俗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打卡,人們(men) 在感受春日美好的同時,也對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更加了解和喜愛。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進行的一項有1333名受訪者參與(yu) 的調查顯示,64.4%的受訪者感覺近些年大家對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的熱情提高了。讓春季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活”起來,59.7%的受訪者建議多辦植樹、踏青、賞花、郊遊、放風箏等群體(ti) 活動,55.5%的受訪者希望加大對春季傳(chuan) 統節日內(nei) 涵的挖掘和宣傳(chuan) 力度。
專(zhuan) 家分析:春天的傳(chuan) 統節日不僅(jin) 多而且文化分量十足
“提到春天的節日,最先想到的是清明節。”現居南京的90後李揚記得,小時候過清明節,家裏會(hui) 做青團,父親(qin) 還會(hui) 帶自己去祭拜先祖,也是從(cong) 那時起自己對家族的由來有了了解。“雖然在城市定居後,清明節很少回老家了,但每年過年回家,祭祖總是少不了的。”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今年農(nong) 曆二月初二舉(ju) 辦的舞龍大會(hui) 讓00後陶桃印象深刻,“有各個(ge) 省份的舞龍隊伍,有的隊伍表演了噴火,有的隊伍在演出結束後還讓觀眾(zhong) 摸龍頭,還有安塞腰鼓和英歌舞演出,非常熱鬧”。
對於(yu) 春天的民俗節日,受訪者對清明節(68.5%)和“二月二龍抬頭”(64.1%)最為(wei) 了解,獲選率均超過了六成。另外,37.0%的受訪者了解“三月三”上巳節,之後是寒食節(35.6%)、花朝節(22.6%)。對於(yu) 春天的民俗活動,踏青賞春排在前列,獲選率為(wei) 46.4%,其他還有:放紙鳶(34.0%)、祭花神(21.3%)、做花食(16.7%)等。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月三”是傳(chuan) 統節日,不僅(jin) 會(hui) 放假,還會(hui) 舉(ju) 辦各種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百色市讀書(shu) 的00後覃學斌是壯族人,他說,在“三月三”到來之際,學校會(hui) 舉(ju) 辦特色運動會(hui) 、節目表演,有些學生還會(hui) 穿上民族服飾,展現民族文化。在他的老家桂林市,會(hui) 舉(ju) 辦唱山歌活動、竹竿舞表演,還會(hui) 做糯米飯、艾葉糍粑之類的吃食。“現在不少人通過網絡了解到廣西‘三月三’,有些人會(hui) 來旅遊,穿戴少數民族服飾,參加本地的活動,這讓更多人了解到少數民族的習(xi) 俗和文化,也能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有利於(yu) 民族團結。”
前些天,陶桃和朋友身著漢服參加了當地的花朝節活動。“現在對傳(chuan) 統民俗活動感興(xing) 趣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對傳(chuan) 統服飾的喜愛程度也更高了。”陶桃覺得,現在穿漢服出門的人更多了。“漢服熱的背後是民族自豪感的體(ti) 現,對民族、對國家認同度高,也會(hui) 更加喜愛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
調查顯示,64.4%的受訪者感覺近些年大家對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的熱情提高了。
“‘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再加上寒食節、清明節等,春天的傳(chuan) 統節日非常多。”華東(dong) 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春天的傳(chuan) 統節日不僅(jin) 多,而且文化分量十足,寓意著欣欣向榮,讓人充滿力量,過好春天的節日對個(ge) 人和社會(hui) 都有積極意義(yi) 。
“這些年傳(chuan) 統節日的熱度提升了,但相關(guan) 的人文自覺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田兆元認為(wei) ,像清明節,現在不少人的關(guan) 注點是放假、旅遊、消費,淡化了背後的文化傳(chuan) 承意義(yi) 。雖然黃帝陵祭拜、各地烈士陵園的祭掃以及各家各戶的掃墓活動都在延續,但社區、學校、企業(ye) 等還需要加強相關(guan) 紀念性活動的組織,比如一些大學的創始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社區道德模範、見義(yi) 勇為(wei) 者、有開拓意義(yi) 的企業(ye) 家和勞動模範故去了,應該得到人們(men) 的尊重、紀念,身邊有了可祭祀的對象,追思先賢、崇尚貢獻的社會(hui) 風尚才能形成,同時對地方文化傳(chuan) 承、校園文化傳(chuan) 承也有著重要意義(yi) 。
近六成受訪者建議多辦植樹踏青賞花郊遊放風箏等群體(ti) 活動
在山東(dong) 省濰坊市實習(xi) 的95後李欣冉前些天參加了當地舉(ju) 辦的花朝節活動,從(cong) 小在東(dong) 北長大的她坦言此前對花朝節並不了解,“之前在網上看到濟南舉(ju) 辦過花朝節,在微信公眾(zhong) 號上留意到濰坊也舉(ju) 辦花朝節後,決(jue) 定去逛逛,來了之後感覺挺熱鬧的”。李欣冉覺得,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當地文旅部門需要牽頭,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場景,“在我老家長春有個(ge) 朝鮮族民俗村,是根據當地的民族特色打造的,這種場景讓大家對朝鮮族文化更感興(xing) 趣”。
陶桃覺得,現在很多傳(chuan) 統民俗活動通過網絡得以快速傳(chuan) 播,從(cong) 而吸引了更多人參加。讓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活”起來,她認為(wei) ,一方麵要在活動的儀(yi) 式流程上更加用心,形成特色,另一方麵,舉(ju) 辦傳(chuan) 統民俗活動並不一定要局限在某些節日上,在平常也可以結合本地特色的非遺項目,安排體(ti) 驗活動,增強大家的體(ti) 驗感。
調查顯示,89.8%的受訪者期待在春天舉(ju) 辦更多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活動。
“讓傳(chuan) 統民俗文化受到更多人喜愛,首先要增強大眾(zhong) 的參與(yu) 度。”李揚覺得,一些節日,比如寒食節、上巳節,不少人對它們(men) 的由來不了解,更不知道有哪些習(xi) 俗,一方麵要加強宣傳(chuan) ,普及傳(chuan) 統節日的曆史和民俗,另一方麵要設計相關(guan) 的活動,比如打造本地的春季遊覽線路,舉(ju) 辦特色文化節、遊園會(hui) 等,“既能成為(wei) 本地的特色文旅品牌,也能讓更多人了解傳(chuan) 統節日,愛上傳(chuan) 統民俗文化”。
讓春季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活”起來,59.7%的受訪者建議多辦植樹、踏青、賞花、郊遊、放風箏等群體(ti) 活動,55.5%的受訪者希望加大對春季傳(chuan) 統節日內(nei) 涵的挖掘和宣傳(chuan) 力度,49.8%的受訪者期待各地積極營銷春遊養(yang) 生特色美食。其他還有:推出春和景明文旅線路和周邊產(chan) 品(48.7%),景區“以花為(wei) 媒”,讓飛花令帶起遊人的詩歌社交(46.6%),結合華服熱,推出最美國潮青年外拍打卡地(31.8%),提供必要設施,方便城鄉(xiang) 居民掃墓或就近祭祖(22.6%)。
“讓春天的節日更受歡迎,首先要講好春天節日的兩(liang) 個(ge) 故事,即傳(chuan) 統的節日故事和身邊的節日故事,讓大家感到節日是融入在生活中的,同時又能感受到與(yu) 傳(chuan) 統的聯係。”田兆元認為(wei) ,講好中國節日故事要讓更多人了解節日的相關(guan) 儀(yi) 式,地方民俗專(zhuan) 家可以起到帶頭作用,比如加強傳(chuan) 統節日儀(yi) 式的設計,既要符合傳(chuan) 統,也要與(yu) 時俱進,還要體(ti) 現文化特色、生動有趣,要讓節日的儀(yi) 式行為(wei) 變成習(xi) 慣,真正民俗化。“今年立春時,我們(men) 學校在黃道婆紀念館舉(ju) 辦了祭祀春神、祭祀黃道婆的活動,不少大學生、小學生參與(yu) ,大家穿著傳(chuan) 統服飾,共同紀念這位為(wei) 中國棉紡織技藝作出卓越貢獻的紡織技術家,很有儀(yi) 式感。”
此外,田兆元認為(wei) ,節日氛圍的打造需要創造環境,比如引導更多主播成為(wei) 節日文化的傳(chuan) 播者,在日常生活中,讓傳(chuan) 統服飾走進現代生活,在大中小學組織相關(guan) 活動,帶動整個(ge) 社會(hui) 重視傳(chuan) 統節日習(xi) 俗文化。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00後占13.4%,95後占20.3%,90後占39.4%,85後占16.9%,80後占8.2%,其他占1.8%。來自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占29.6%,來自二線城市的占41.8%,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占24.7%,來自縣城或城鎮的占3.3%,來自農(nong) 村的占0.6%。
(應受訪者要求,陶桃、李欣冉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誌偉(wei)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