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中美科研合作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加劇 或威脅全球減排目標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3-03-22 16: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美科研合作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加劇或威脅全球減排目標

  三十多年來大氣甲烷濃度及其增加速度的變化(來源於(yu) NOAA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三極觀測與(yu) 大數據團隊張臻研究員聯合美國馬裏蘭(lan) 大學、美國宇航局及北京大學等科研人員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劇,並可能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脅全球碳排放控製目標。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團隊領銜完成的這項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利用陸麵過程模型結合多個(ge) 模擬實驗,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濕地甲烷排放量的變化,相關(guan) 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

基於(yu) 觀測的濕地甲烷排放變化與(yu) 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估算的對比。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基於(yu) 觀測的濕地甲烷排放變化與(yu) 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估算的對比。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張臻介紹說,濕地約占地球表麵積的6%,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天然來源之一。甲烷是全球氣候變化中僅(jin) 次於(yu) 二氧化碳的強效溫室氣體(ti) 。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濕地生態係統產(chan) 生的甲烷微生物活動增加,釋放出更多甲烷,這種現象被稱為(wei) “濕地甲烷反饋效應”,是地球係統科學中重要的自然反饋過程,對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

  聯合團隊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過去20年中,濕地甲烷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30萬(wan) -140萬(wan) 噸。自2007年以來,大氣中甲烷濃度開始快速增加,在2020和2021年連續兩(liang) 年創下曆史新高,分別增加了1400萬(wan) -2600萬(wan) 噸和1300萬(wan) -2300萬(wan) 噸。

  張臻指出,此次研究表明,濕地甲烷排放的增加趨勢,大大高於(yu) 此前在未來嚴(yan) 峻氣候變化情景下平均每年增加90萬(wan) 噸的估算。已有觀測數據顯示,全球大氣中的甲烷碳13穩定同位素含量呈持續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大氣甲烷來源的成分中,濕地等自然排放源可能是主導因素。

  結合陸麵過程模型模擬實驗,研究團隊認為(wei) ,在20年尺度上,甲烷排放這種高增長僅(jin) 有不足5%的概率發生,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在一些地區,如非洲南部一些濕地,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甲烷排放量異常增高。

  張臻表示,為(wei) 更深入了解全球濕地甲烷上升的原因,聯合研究團隊這次還通過利用實地調查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估算出全球各大洲的濕地甲烷排放量。實地調查數據顯示,南美洲是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最大貢獻者,而衛星數據表明,南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聯合團隊研究認為(wei) ,熱帶非洲濕地、亞(ya) 馬遜流域及周圍濕地、南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的熱帶濕地及泥炭地可能成為(wei) 貢獻大氣甲烷上升的重點地區。這些地區尚缺乏足夠的觀測資料,未來應利用衛星觀測和多種觀測方法加強對這些區域的監測。

  針對這一全球濕地甲烷排放定量分析成果,《自然-氣候變化》同期發表倫(lun) 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尤恩·尼斯比特(Euan Nisbet)教授的評論文章稱,該研究中模型模擬結果與(yu) 衛星遙感觀測結果一致,表明濕地甲烷加劇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