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湖北宜昌是屈原故裏,傳(chuan) 承著悠久的屈原文化和別具特色的端午習(xi) 俗。依托屈原文化這一獨特紐帶和資源優(you) 勢,宜昌和台灣積極開展交流與(yu) 合作,多年來未曾間斷,碩果累累。
那麽(me) ,屈原到底具有何種魅力?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紅衛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予以解析。
【解說】宜昌市秭歸縣是屈原的故鄉(xiang) ,多年來,海峽兩(liang) 岸著名詩人王蒙、餘(yu) 光中、流沙河、鄭愁予、王家新、於(yu) 堅等都曾赴秭歸致敬屈子,致意詩歌。
【同期】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彭紅衛
屈原作品的藝術魅力“驚采絕豔”,屈原的人格魅力“與(yu) 日月爭(zheng) 光”,他“誌潔行廉”“忠君愛國”的政治人格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樣板,使中國一代又一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精神困境中,借“解騷”“擬騷”自覺肩負曆史的責任和文化的使命,(屈原文化)因而曆久彌新,經久不衰。
【解說】屈原文化一直是兩(liang) 岸專(zhuan) 家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台灣明道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專(zhuan) 家學者多次來宜昌參加海峽兩(liang) 岸屈原文化論壇及詩會(hui) ,與(yu) 湖北屈原文化研究學者、地方文化專(zhuan) 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同期】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彭紅衛
海峽兩(liang) 岸學術界推崇屈原文化,主要還是在尋找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原鄉(xiang) 。文化維係情感的作用,往往超越政治的壁壘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形成一種恒久的力量。所謂“同根同源”“落葉歸根”,(台灣同胞)更有一種追根溯源的文化回歸和文化認同意識。
【解說】自2010年起,宜昌和台灣兩(liang) 地以屈原文化為(wei) 紐帶開始了13餘(yu) 年的交流。據統計,多年來宜昌打造的端午文化節等對台交流品牌,累計有近萬(wan) 人次參加了形式多樣的屈原文化交流活動,涵蓋島內(nei) 多個(ge) 縣市和各個(ge) 階層。
【同期】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彭紅衛
在端午節期間,兩(liang) 岸同胞互訪、祭拜屈原,不同的祭拜儀(yi) 式流程和民間習(xi) 俗,讓人眼界大開,特別是海峽兩(liang) 岸打造的屈原文化創意產(chan) 品,可以互相借鑒,在傳(chuan) 統端午文化的傳(chuan) 承中完成華麗(li) “轉身”,促進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解說】彭紅衛說,無論是作為(wei) 鮮活的個(ge) 體(ti) 生命,還是作為(wei) 曆史文化符號,屈原的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不僅(jin) 光耀中華,而且燭照人類的靈魂,屈原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當代價(jia) 值,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yi) ,兩(liang) 岸共同弘揚和傳(chuan) 承屈原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同期】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彭紅衛
在曆史上,凡是異族入侵、民族危亡之際,屈原便會(hui) 走向曆史的前台。(兩(liang) 岸同胞)端午節中的祭屈原、龍舟賽等等成為(wei) 尋根問祖、寄托鄉(xiang) 思的一種表達方式,體(ti) 現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兩(liang) 岸共同)發掘與(yu) 弘揚屈原文化中這些內(nei) 涵,更能彰顯中華民族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秩序的責任、擔當、智慧和氣度。
【解說】宜昌屈原文化土壤深厚,2009年,秭歸端午習(xi) 俗與(yu) 湖北黃石、湖南汨羅、江蘇蘇州的端午習(xi) 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wei) 世界非遺項目。“屈原故裏端午文化節”作為(wei) 全國性端午文化節活動,兩(liang) 岸屈氏後裔與(yu) 信眾(zhong) 共祭屈原,成為(wei) 該節慶活動的傳(chuan) 統和亮點。
【解說】彭紅衛說,兩(liang) 岸存在著深層次、割不斷的文化聯結,他建議繼續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屈原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屈原文化交流平台,促進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增進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讓屈原文化成為(wei) 連接兩(liang) 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紐帶。
【同期】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彭紅衛
作為(wei) 屈原故裏和中國詩歌之城,宜昌有天然的優(you) 勢,我們(men) 將利用好這些優(you) 勢,把弘揚屈原文化引向一個(ge) 更高的層次與(yu) 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