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慎終追遠。3月26日起,中新社“東(dong) 西問”推出“兩(liang) 岸同祭”特別策劃,透過兩(liang) 岸同胞共同祭祀伏羲、黃帝、炎帝、孔子、屈原、媽祖、中山陵的文化傳(chuan) 承,洞見兩(liang) 岸同一血脈,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liang) 岸同祭。敬請垂注。
——專(zhuan) 訪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紅衛
中新社記者 郭曉瑩
湖北宜昌作為(wei) 屈原故裏,依托屈原文化這一獨特紐帶,與(yu) 台灣持續開展兩(liang) 岸屈原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了兩(liang) 岸同胞理解與(yu) 文化認同。
屈原具有何種魅力?台灣詩人餘(yu) 光中為(wei) 何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屈原文化為(wei) 何在兩(liang) 岸備受推崇?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紅衛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予以解析。
中新社記者:海峽兩(liang) 岸著名詩人餘(yu) 光中、王蒙、流沙河、鄭愁予、王家新、於(yu) 堅等都曾赴屈原故鄉(xiang) 秭歸致敬屈子。在兩(liang) 岸文學界,屈原魅力何在?為(wei) 何千百年來曆久彌新?
彭紅衛: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群星麗(li) 天、精英輩出,屈原正是這一時代的卓異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wei) 大詩人,一直吸引著曆代學者沉潛屈學、爬梳剔抉、探賾索隱。
簡言之,屈原主要有兩(liang) 大魅力: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
屈原作品的藝術魅力“驚采絕豔”。他在繼承《詩經》寫(xie) 實主義(yi) 傳(chuan) 統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古代神話和南方巫術文化,創造出迷離惝恍的藝術幻境,開中國浪漫文學先河,其藝術創作深刻改變了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的發展麵貌和方向。
屈原的人格魅力“與(yu) 日月爭(zheng) 光”。他“誌潔行廉”“忠君愛國”的政治人格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樣板,其人格光芒,使中國一代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精神困境中,借解騷、擬騷,自覺肩負曆史的責任和文化使命。
其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構成一種根源屬性,即“文化基因”,植根於(yu) 中國曆代知識分子內(nei) 心,往往在家國危亡之際煥發新生,因而曆久彌新、經久不衰。
中新社記者:屈原文化一直是兩(liang) 岸專(zhuan) 家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為(wei) 何能在兩(liang) 岸備受推崇?其核心內(nei) 涵是什麽(me) ?
彭紅衛:1993年,台灣詩人餘(yu) 光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了一次演講,演講題目是“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汨羅江是屈原自沉的地方,言下之意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鄉(xiang) 之一在汨羅江,即在長江文明、屈原、楚辭這裏。
2010年端午節期間,餘(yu) 光中先生來到宜昌,並創作了詩歌《秭歸祭屈原》。當記者問他到屈鄉(xiang) 後有什麽(me) 新想法時,餘(yu) 光中先生沉思片刻後說:“藍墨水的上上遊是秭歸。”可以看出他略微修正了自己的觀點。毫無疑問,秭歸、汨羅江都跟屈原密切相關(guan) ,都在楚國,楚國壯麗(li) 的河山哺育了屈原這樣偉(wei) 大的靈魂。
2010年6月17日晚,餘(yu) 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兒(er) 餘(yu) 季珊,由著名詩人流沙河、詩歌評論家李元洛陪同,在三峽大學體(ti) 育館作了題為(wei) “我的詩歌空間”學術報告。在長達一小時的學術報告中,82歲的餘(yu) 先生精神矍鑠,風趣盎然。報告結束後,餘(yu) 先生激情難抑,站起來用英語朗誦雪萊的十四行詩。又應學生們(men) 的要求,演繹他的《鄉(xiang) 愁》,當餘(yu) 先生把頭抬起,把手伸向遠方,緩緩地低吟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寂靜,隨後爆發出持久的掌聲。餘(yu) 光中先生說,中華文化具有彈性,青年學生要“白以為(wei) 常,文以應變,俚以見真,西以求新”,將古文、白話文和外文融會(hui) 貫通。
我認為(wei) ,海峽兩(liang) 岸推崇屈原文化,是在尋找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鄉(xiang) 。文化維係情感的作用,往往超越政治壁壘和意識形態差異,形成一種恒久的力量。所謂“同根同源”“落葉歸根”,此之謂也。台灣同胞因此有追根溯源的文化回歸和文化認同意識。
正如餘(yu) 光中先生所言,中國詩人都有屈原情結。屈原偉(wei) 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們(men) 的文化胎記,不可磨滅。
中新社記者:作為(wei) 屈原故裏,宜昌秭歸古老的祭屈原習(xi) 俗經年不斷、沿傳(chuan) 至今,進入本世紀,越來越多的兩(liang) 岸屈氏後裔及各界人士前來祭奠。秭歸的祭屈原習(xi) 俗有何特別之處?
彭紅衛:祭祀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和民間信仰的重要內(nei) 容。最早記載祭祀屈原的是東(dong) 晉王嘉,其《拾遺記》曰:“屈原以忠見斥,隱於(yu) 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shou) ,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合桂膏,用養(yang) 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遊於(yu) 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wei) 之立祠,漢末猶在。”由此可見,最遲在漢末就有屈原祠,並把他當做“水仙”(即水神)來祭祀。秭歸祭祀屈原時的“遊江招魂”儀(yi) 式,可以說是祭祀“水仙”這一古老習(xi) 俗的孑遺。
在龍舟競渡之前的“遊江招魂”是秭歸特有的祭祀儀(yi) 式。祭台設在龍舟競渡的起點,用竹子搭建祭台的彩門,以表現屈原的高風亮節,並用艾蒿、菖蒲纏繞其上。祭台前懸掛著端陽符、招魂幡,安放著屈原靈位,貢品,香爐等亦放置於(yu) 供桌。隨後是祭江儀(yi) 式,主祭麵向長江,誦讀祭文,全體(ti) 龍舟手敬香叩拜。主祭為(wei) 龍頭披上紅布並點睛,劃手們(men) 安裝好龍頭、龍尾,在龍舟上高舉(ju) 著“三閭大夫魂兮歸來”的招魂幡,“站頭”(位於(yu) 船頭的指揮者,競渡時為(wei) 鼓手)揮舞棹槳點標(插在龍舟上標示各龍舟名號的彩旗),喊“啟槳號子”,龍舟開始劃行,船隊遊動,稱之為(wei) 遊江。劃至江心,開始為(wei) 屈原招魂,船隊高唱招魂曲,一人領,眾(zhong) 人和,呼喚屈原魂歸故裏。
相傳(chuan) 屈原有一個(ge) 妹妹叫屈姑或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傳(chuan) 回家鄉(xiang) 後,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鄉(xiang) 的山頂呼喊:“我哥回——”屈姑死後變成一隻鳥兒(er) ,鳥兒(er) 的叫喊聲也是“我哥回——”人們(men) 於(yu) 是把這種鳥兒(er) 叫子規鳥,把屈原的家鄉(xiang) 叫“子規”,以紀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後來,“子規”慢慢演變為(wei) 現在的“秭歸”。因此,在遊江招魂時,領唱首先唱的是:“我哥喲——回喲,我哥喲——回喲!”一聲聲深情的呼喚,回蕩在峽江,那是百姓對屈原英靈誠摯的召喚。
“遊江招魂”是公祭活動之一,實際上通常在五月初二初三就開始忙碌,在五月五日當天,由地方長官主祭,或設主祭、或設亞(ya) 祭各一人,民眾(zhong) 自發參加,叩拜上香,對屈原深情緬懷。
還有一種家族祭也非常盛行,屈氏後裔聚集在家族祠堂舉(ju) 行祭祀儀(yi) 式。秭歸縣歸州鎮萬(wan) 古寺村被稱為(wei) “中華屈氏第一村”,村內(nei) 居住著屈氏後裔1300多人,他們(men) 敬奉屈原為(wei) 先祖,在每年二月二龍抬頭和端午節期間,都會(hui) 在屈原宗祠舉(ju) 行莊重的祭祀儀(yi) 式。
中新社記者:每年端午期間,兩(liang) 岸屈氏後裔和民眾(zhong) 齊聚秭歸,宜昌、秭歸也多次組織人員赴台開展屈原文化交流。兩(liang) 岸民間往來及交流活動對推動屈原文化傳(chuan) 承起到怎樣的作用?
彭紅衛:2010年,中共湖北秭歸縣委和《三峽日報》共同策劃實施了“屈原後裔尋訪行”活動,行程萬(wan) 餘(yu) 公裏,大致摸清了海峽兩(liang) 岸屈氏分布情況及其源流。尋訪的最後一站,就在台灣彰化市寶廍裏,兩(liang) 岸同胞一見如故,共祭屈原,互贈紀念品,難舍難分。宜昌和台灣兩(liang) 地以屈原文化為(wei) 紐帶長達13年的持續交流互訪,由此拉開序幕。
多年來,兩(liang) 岸陸續開展“2011年屈原故裏端午詩會(hui) ”“兩(liang) 岸鄉(xiang) 親(qin) 祭詩祖——屈原銅像贈送揭幕典禮”“詩歌的太陽——兩(liang) 岸屈原文化交流詩會(hui) ”“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兩(liang) 岸屈家賽龍舟”“根的記憶——台灣屈家故裏行”“海峽兩(liang) 岸屈氏後裔共慶端午”等活動。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兩(liang) 地克服重重困難,連續3年開展“屈原故裏祭詩祖·兩(liang) 岸情深慶端午”等係列雲(yun) 端交流活動,確保了兩(liang) 岸交流的延續。
據統計,宜昌打造端午文化節等對台交流品牌,累計有近萬(wan) 人次參加了形式多樣的屈原文化交流活動,涵蓋島內(nei) 多個(ge) 縣市和各個(ge) 階層。每年端午期間,兩(liang) 岸同胞互訪、祭拜屈原,對豐(feng) 富兩(liang) 岸同胞生活、增進兩(liang) 岸理解、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兩(liang) 岸打造的屈原文化創意產(chan) 品,可以互相借鑒,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中新社記者:兩(liang) 岸共同弘揚傳(chuan) 承屈原文化有怎樣的現實意義(yi) ?
彭紅衛:一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曆史上,凡異族入侵、民族危亡之際,屈原便會(hui) 走向曆史前台。解騷者多與(yu) 屈原有相似人生際遇,如洪興(xing) 祖、朱熹、王夫之、聞一多等,憤而注《騷》,能從(cong) 一己切膚之痛與(yu) 屈原產(chan) 生強烈共鳴,屈原成為(wei) 民族凝聚力的一麵旗幟。
彭紅衛,男,湖北紅安人,文學博士。現任三峽大學文學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中國賦學會(hui) 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宜昌市“楚辭講師團”首席講師。擔任中央電視台《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嘉賓,曾主講《朱熹查貪》等係列,並於(yu) 2015年被央視《社會(hui) 與(yu) 法》頻道授予“最具引導力獎”。曾獲國家社會(hui) 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唐代律賦史”;獲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大學素質教育工作推動者”、湖北省“十佳閱讀推廣人”、湖北省“師德先進個(ge) 人”等榮譽稱號。近年來發表專(zhuan) 著《唐代律賦考》《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長盛川賦》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yu) 篇,校注古籍四種,參編高等教育教材多部,公開發表詩詞歌賦多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