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6日電 (記者 路梅 繆璐)6日上午,正在大陸參訪的馬英九率台灣學子赴上海複旦大學交流座談。他表示,兩(liang) 岸都應更加努力推動青年交流,兩(liang) 岸青年友誼愈深厚,兩(liang) 岸之間衝(chong) 突發生的機率就愈低。
4月6日上午,正在大陸參訪的馬英九率台灣學子赴上海複旦大學交流座談。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馬英九此行共安排三次兩(liang) 岸學子交流,分別在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和複旦大學。他回顧前兩(liang) 場交流說,看到兩(liang) 岸的同學們(men) 迫不及待地交換微信,甚至到上車了都欲罷不能,可見兩(liang) 岸的年輕朋友自然交流、自然融合,順理成章,也代表著兩(liang) 岸年輕人隻是欠缺機會(hui) 多接觸、多了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他表示,發現兩(liang) 岸的同學們(men) 都關(guan) 心切身的問題,包括學製、考試,以及就業(ye) 、競爭(zheng) 問題,同時對中華文化在台灣與(yu) 大陸的發展都很有興(xing) 趣。所以,除了推動兩(liang) 岸年輕人更密切交流,也要幫他們(men) 解決(jue) 實際關(guan) 切的各項問題。
“這些年來,兩(liang) 岸因為(wei) 政治紛擾與(yu) 疫情因素,各項交流中斷已數年。”馬英九說,“我希望由我此行開始踏出第一步,讓兩(liang) 岸年輕人重新恢複交流,相互了解,多一分接觸,兩(liang) 岸多一分情誼,友誼愈深厚,兩(liang) 岸之間衝(chong) 突發生的機率就愈低。”
馬英九表示,希望兩(liang) 岸年輕人未來能夠像複旦大學的校名那般具有深意,兩(liang) 岸能夠和平奮鬥,振興(xing) 中華。他並邀請複旦大學師生回訪台灣,體(ti) 驗台灣風土民情。
圖為(wei) 座談會(hui) 後馬英九與(yu) 兩(liang) 岸師生合影。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在自由交流環節,來訪的台灣學生與(yu) 複旦學生熱絡交談。坐在複旦大學本科生虎雪旁邊的,是台灣東(dong) 吳大學學生孫玉儒,兩(liang) 個(ge) 女生一見如故。第一次來大陸的孫玉儒向虎雪展示自己學會(hui) 了用微信支付。她說,大陸發展繁榮,經濟發展非常快,幾天的行程讓她大開眼界。
虎雪受訪時說,“與(yu) 台灣同學相處雖然短暫,但我們(men) 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沒有隔閡感,我對台灣的了解也更加具體(ti) 了。我們(men) 互加了微信,約定以後經常聯係。”
台灣政治大學學生陳慷妮告訴複旦大學碩士研究生楊範,她感受到大陸發展日新月異,也感受到高校同學青春洋溢的精神麵貌。
楊範對記者表示,此次能和台灣學生交流是非常寶貴的機會(hui) 。“馬先生引用古詩詞描述自己對每座城市的感受,讓我非常感動。”他說,“通過這些可以感受到兩(liang) 岸文化同根同源,我們(men) 有共同的家國情懷、共同的曆史積澱,我們(men) 血脈相連,是親(qin) 切的一家人。”
為(wei) 座談會(hui) 後馬英九與(yu) 兩(liang) 岸師生合影。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據介紹,複旦大學始建於(yu) 1905年,校名取自《尚書(shu) 大傳(chuan) 》中“日月光華,旦複旦兮”,寓意追求光明、自強不息,孫中山先生是首任校董。複旦大學與(yu) 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等15所台灣高校建立了交流關(guan) 係,1993年首次招收台灣學生。目前在校台生有341人,本學期有28名台生在校交流。為(wei) 更好幫助台灣青年在大陸學習(xi) 生活、就業(ye) 創業(ye) ,該校還組織開展了在滬台生專(zhuan) 項實習(xi) “繁星計劃”,為(wei) 台灣學子提供實習(xi) 和就業(ye) 機會(hu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