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國際古跡遺址日”。如果我們(men) 將今年的主題“變革中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2021年“複雜的過去,多彩的未來”、2022年“遺產(chan) 與(yu) 氣候”等古跡遺址日主題結合起來,可以看出其與(yu) 全球紀念“世界遺產(chan) 公約”誕生50周年活動,與(yu) 2021年的福州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和昆明生物多樣性大會(hui) 、2022年武漢濕地大會(hui) 和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ju) 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hui) 目標一致並相互銜接。
從(cong) “國際古跡遺址日”開始,文化遺產(chan) 領域的大型主題日紛至遝來。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從(cong) 1977年至今,這個(ge) 主題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社會(hui) 公眾(zhong) 深入了解和參與(yu) 博物館事業(ye) 。2023年的博物館日中國主會(hui) 場位於(yu) 福建省福州市,將以海上絲(si) 綢之路、德化白瓷以及中外交流為(wei) 重點,推出一係列活動。進入6月的第二個(ge) 周末,我們(men) 將迎來主題為(wei) “文物保護利用與(yu) 文化自信自強”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
古跡遺址日、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共同營造出了世界遺產(chan) 一年中最為(wei) 重要、熱烈的社會(hui) 氛圍。隨著文化遺產(chan) 、自然遺產(chan) 不斷強化自身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功能,人們(men) 關(guan) 注的視野日益開闊、多元,越來越多的主題日也“擴容”加入到這一氛圍中。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隨後,聯合國大會(hui) 於(yu) 2002年12月通過決(jue) 議,將每年的5月21日設立為(wei) “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以此強調“加強文化作為(wei) 實現繁榮、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和平共處的一種手段的潛力”。今年的5月22日還將逢第23個(ge)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作為(wei) “COP15”生物多樣性大會(hui) 的主席國,中國將積極推動落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國也是2022年在武漢舉(ju) 辦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東(dong) 道國與(yu) 主席國。今年2月2日的第27個(ge) “世界濕地日”格外受到社會(hui) 關(guan) 注。隨後,3月3日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3月22日的“世界水日”直到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一係列日益活躍的文化、自然領域主題日,傳(chuan) 播效果相互銜接。這其中,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最為(wei) 引人矚目。伴隨著碳中和、能源革命、綠色轉型、交流與(yu) 合作、共享與(yu) 共生成為(wei) 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的目標和行動方式,在“十四五”期間,每年中國“世界地球日”宣傳(chuan) 周的主題都被確定為(wei) “珍愛地球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這樣,圍繞著文化遺產(chan) 、自然遺產(chan) ,展現文化多樣,生物和生態多樣以及構建人與(yu) 自然的和諧願景,逐步形成了連續的主題日構成的“節日季”。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世界遺產(chan) “節日季”,多個(ge) 主題日前後銜接,營造出濃鬱的文化氛圍,影響超越了行業(ye) 和專(zhuan) 業(ye) 範疇,成為(wei) 人們(men) 生產(chan) 、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節日季”期間,還有“五四”青年節、“六一”兒(er) 童節和各種我們(men) 熟悉的民俗節慶。作為(wei) 有效的傳(chuan) 播平台,世界遺產(chan) 的“節日季”,正在以公共文化帶動公眾(zhong) 認知,真正成為(wei) 全社會(hui) 參與(yu) 、共享的歡樂(le) 時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