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保住全球“飯碗”須各國共同努力(觀象台)

嚴 瑜 發布時間:2023-05-10 08:5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聯合國糧食及農(nong) 業(ye) 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近日共同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遭遇嚴(yan) 重糧食不安全並且需要緊急糧食、營養(yang) 和生計援助的人口連續第四年增長,達到該年度報告發布7年來的最高水平。

  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麵臨(lin) 嚴(yan) 重糧食不安全問題的人口為(wei) 1.93億(yi) ,分布在53個(ge) 國家和地區。2022年,情況進一步惡化,數字增加到全球58個(ge) 國家和地區約2.58億(yi) 人,涉及國家和地區更廣,饑餓人口更多。

  嚴(yan) 重糧食不安全是指因無法攝入足夠食物而麵臨(lin) 直接危險。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在報告前言中說:“約2.5億(yi) 人現在麵臨(lin) 嚴(yan) 重饑餓,有些人處於(yu) 餓死的邊緣,這不合情理。”在21世紀的今天,農(nong) 業(ye) 科技高度發達,糧食產(chan) 量不斷提高,為(wei) 何全球仍有這麽(me) 多人麵臨(lin) 斷糧風險,而且這種不合情理的現象還愈演愈烈?

  2022年,全球饑餓問題之所以加劇,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是疫情因素。新冠疫情持續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全球大宗商品價(jia) 格長時間內(nei) 處於(yu) 高位。

  二是地緣政治因素。俄烏(wu) 衝(chong) 突爆發後,黑海地區的小麥、玉米和葵花籽油出口遭遇阻力,導致高度依賴俄羅斯和烏(wu) 克蘭(lan) 糧食的國家陷入糧食危機。同時,美國鼓動盟友一再加碼對俄製裁,影響國際能源、化肥供應,導致農(nong) 業(ye) 投入成本飆升,也使得阿富汗、埃塞俄比亞(ya) 和敘利亞(ya) 等高度依賴小麥進口的國家,饑餓狀況進一步惡化。

  三是經濟因素。2022年以來,美聯儲(chu) 接連10次加息,導致大量美元回流,其他國家貨幣相應貶值,中東(dong) 、非洲、南亞(ya) 和拉美一些國家進口糧食的財政負擔明顯加重,弱勢群體(ti) 的糧食安全進一步受到威脅。

  四是自然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多地降雨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一些地區降水猛增,一些地區持續幹旱,全球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遭遇衝(chong) 擊。

  重重壓力之下,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廣大發展中國家遭受衝(chong) 擊尤其劇烈。《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在急需糧食的人口當中,40%以上的人生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ya) 、阿富汗、尼日利亞(ya) 和也門等國家。糧食安全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一些國家已經因為(wei) 糧食問題出現社會(hui) 動蕩。

  麵對全球饑餓問題,國際社會(hui) 應當共同努力,加強協調行動,讓糧食生產(chan) 和供應穩定暢通起來。特別是發達國家應當加大提供緊急糧食供給和援助,幫助脆弱國家渡過難關(guan) ,並且在資金、技術、市場、能力建設等方麵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幫助,推動構建高效、開放、公平的全球糧食供應體(ti) 係。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發達國家實行高額農(nong) 業(ye) 補貼,加劇國際糧食市場不平衡發展,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產(chan) 糧積極性。此外,一些發達國家因主觀因素導致的人均食物浪費量位居世界前列,因生產(chan) 過剩食物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更是觸目驚心。發達國家需要切實承擔應盡國際義(yi) 務,為(wei) 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發展議程和“零饑餓”“零貧困”目標貢獻應有力量。

  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是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2021年,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糧食安全作為(wei) 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為(wei) 國際發展合作注入新動力。近年來,從(cong) 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推動糧食減損國際合作,到呼籲各國保持糧食貿易開放、暢通國際糧食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國不斷匯聚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全球合力,推動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ti) 係變得更加公正合理。

  2022年世界糧食日主題是:“不讓任何人掉隊。更好生產(chan) 、更好營養(yang) 、更好環境、更好生活。”隻有國際社會(hui) 一道,共同努力,攜手合作,才能讓人類早日擺脫饑餓之苦,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