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8日電 綜合台媒報道,台行政主管部門前負責人賴清德任內(nei) 推動換發數字身份證,因資安爭(zheng) 議難以續推,相關(guan) 廠商向當局求償(chang) 5.26億(yi) 元(新台幣,下同),加上已采購機器和場地費及維持運轉的空調費用5.24億(yi) 元,若協調破局,總計逾10億(yi) 元費用將由全民埋單。
據報道,2018年12月27日,時任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的賴清德宣布2020年啟動換發數字身份證,台內(nei) 務主管部門原預計10年編列48.9億(yi) 元推動,因外界對數字身份證的資安疑慮未除,台行政主管部門前負責人蘇貞昌在前年1月宣布政策暫緩執行。
已負擔和未來賠償(chang) 金額恐逾10億(yi) 新台幣
台媒報道稱,雖然民進黨(dang) 當局換發數字身份證的政策暫緩推動,但當初以標案發包向廠商購買(mai) 相關(guan) 印製設備加上場地費及空調費已花費3.9億(yi) 元,在政策未恢複執行前,另須維持人事運作與(yu) 機器維護所需經費,前年及去年台內(nei) 務部門分別編列0.67億(yi) 元預算,總計花費5.24億(yi) 元。
島內(nei) 數字身份證換發計劃目前中止,納稅人拿不到新身份證,還得從(cong) 口袋掏錢善後。台“中央銀行”轄下的“中央印製廠”正在與(yu) 廠商協調違約賠償(chang) ,全案已移送台行政部門“公共工程委員會(hui) ”,前4次協調均破局,第5次協調會(hui) 預計本周召開。
國民黨(dang) “立委”賴士葆向“中央印製廠”追查此案,官員證實已花費公款5.24億(yi) 元,因政策喊停,廠商一開始求償(chang) 10億(yi) 元,後降至5.26億(yi) 元,但台“央行”根據2021年度合約精算需負擔的機器設備、備料及員工費用後,認為(wei) 賠償(chang) 1.9億(yi) 元才是合理費用。雙方對於(yu) 賠償(chang) 金額的認知落差懸殊。
賴士葆表示,雖然台“央行”努力協調希望降低賠償(chang) 金額,但若廠商不退讓,民進黨(dang) 當局已負擔和未來賠償(chang) 金額恐逾10億(yi) 元。
島內(nei) 批評:民眾(zhong) 要向傲慢的當局“算總賬”
賴士葆表示,這件事不能就這樣算了,必須有人負責,蘇貞昌和台內(nei) 務部門前負責人徐國勇已走人,現任台行政部門負責人陳建仁、台內(nei) 務部門負責人林右昌如何收拾爛攤子?必須向民眾(zhong) 說清楚。
國民黨(dang) “立法院”黨(dang) 團總召曾銘宗說,台當局內(nei) 務部門沒做好成本效益等評估就輕率推動身份證數字化,先是花10億(yi) 元購置相關(guan) 機器設備,每年還要編列超過6000萬(wan) 元預算維護,尤其台法務主管部門預算還未通過,台內(nei) 務部門就徑行招標,留下這麽(me) 大爛攤子,國民黨(dang) 要追究相關(guan) 責任。
民眾(zhong) 黨(dang) “立委”張其祿說,數字身份證就是個(ge) 爛攤子,這是政策的失敗,民進黨(dang) 當局要負起最大責任。他說,若求償(chang) 金額太高,甚至應該到“監察院”檢舉(ju) 有無行政失職問題。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曲兆祥指出,身份證數字化是全球趨勢,但當初內(nei) 務部太過自信、自以為(wei) 是,把政策製定過程可能涉及的問題單純化,這是決(jue) 策部門必須負起政策失敗責任的原因。他表示,台內(nei) 務部門作決(jue) 策時,隻站在政策規劃單位的自我立場,認為(wei) 這是趕得上時代的好事,風險評估不夠精準;既然發生狀況就“願賭服輸”,不要再拖,到最後還是得賠,搞不好越賠越多。
台灣《聯合報》發文稱,島內(nei) 資安風險無所不在,攸關(guan) 民眾(zhong) 個(ge) 人資料的數字身份證若無法確保安全,等於(yu) 將全民隱私暴露在風險中,民進黨(dang) 當局官員閉門造車,一路趕著讓數字身份證政策上路,誇稱安全防護是“軍(jun) 事等級”。但諷刺的是,民進黨(dang) 當局相關(guan) 個(ge) 人資料重大外泄事件接連爆發,民進黨(dang) 當局連民眾(zhong) 的個(ge) 人資料都無法保護,新式數字身份證的個(ge) 人資料防護當然無法取得社會(hui) 信任。
文章指出,台灣數字身份證政策如兒(er) 戲,民進黨(dang) 當局專(zhuan) 斷獨行,把民眾(zhong) 的納稅錢當流水花,現在頭洗一半中途“落跑”,不隻是廠商要向民進黨(dang) 當局求償(chang) ,民眾(zhong) 也要向這個(ge) 傲慢又無能的台當局好好“算總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