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蔡昉: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頭銜,中國需要擔心嗎?

王恩博 發布時間:2023-05-17 08: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題: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頭銜,中國需要擔心嗎?

  ——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zhuan) 家蔡昉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預估,印度在今年4月份成為(wei) 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與(yu) 此同時,中國已進入人口負增長軌道。

  中國人口發展正麵臨(lin) 新形勢、新挑戰,但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zhuan) 家、學部委員蔡昉在其新著《人口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與(yu) 機遇》中指出,這也是改革紅利應運而生的機遇。失去“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頭銜,中國需要擔心嗎?中國如何從(cong) 規模巨大的存量人口中繼續挖掘經濟增長動能?中新社“東(dong) 西問”近日就此專(zhuan) 訪了蔡昉。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有觀點認為(wei) ,中國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頭銜後,長遠看可能影響經濟發展。中國需要為(wei) 此擔心嗎?

  蔡昉:“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現在隻是一個(ge) 象征性的稱號,並不重要。從(cong) 曆史上看,在工業(ye) 革命前的“馬爾薩斯時代”,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總量就曾交替領先。這一時期,全世界無論何時何地,所有國家生活水平都很低,人口多就意味著總收入多,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創意多。在當時,創意來自於(yu) 直接經驗,所以人口大國有機會(hui) 走在科技前沿,成為(wei) 經濟大國。但工業(ye) 革命後一切都不同了,尤其現在的新科技打破了原有資源界限。比如以往生產(chan) 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現在數據也成為(wei) 一種生產(chan) 要素。新的生產(chan) 要素遠比傳(chuan) 統要素更加可再生、可持續。

  在吉林長春的中國一汽紅旗製造中心繁榮廠區,全自動機械手臂在裝配輪胎。智能化、自動化、無人化成為(wei) 生產(chan) 生活發展的趨勢。張瑤 攝

  所以,經濟增長表現會(hui) 受人口轉變因素影響,或正麵或負麵,然而人口發展趨勢的變化並不是宿命或極限,不應該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終極決(jue) 定因素。任何國家,無論人口轉變處於(yu) 哪個(ge) 階段,在既定的內(nei) 外部經濟環境中,隻要具備恰當的經濟體(ti) 製和機製,足以充分動員資源和要素,並對資源和要素進行有效配置,就能夠克服不利的人口因素幹擾,實現良好的經濟增長表現。

  中新社記者:2022年中國人口總量已出現負增長。中國經濟增長曾長期受益於(yu) 人口紅利,這種紅利未來將如何演變?

  蔡昉:與(yu) 包括印度在內(nei) 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高速增長時期的經驗表明,不管人口格局是怎樣的,無論是收獲人口紅利還是克服人口阻力,都需要依賴一係列其他條件,包括經濟體(ti) 製的激勵水平、勞動力整體(ti) 受教育水平、配置資源的市場化水平、對外開放水平及經濟發展的分享水平等。如果不具備這些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口隻能成為(wei) 一種負擔,而不會(hui) 被轉化為(wei) 加速經濟增長的紅利。

  2023年2月8日,北京市教委所屬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指導中心迎來春季首場線下雙選會(hui) ,應聘者排隊等候向用人單位提交個(ge) 人簡曆。富田 攝

  作為(wei) 一個(ge) 人口大國,印度其實過去也一直有潛在的人口紅利,但其發展的一個(ge) 很大製約是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較低。印度這一指標不僅(jin) 顯著低於(yu) 中國,也低於(yu) 世界上很多其他發展中國家,這就導致其製造業(ye) 等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盡管後來其外包服務業(ye) 有所發展,一部分人也接受過高等教育,但規模還不夠大。因此,從(cong) 人口紅利的角度上來說,當勞動力數量優(you) 勢減弱時,未來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勞動力質量,培育人才紅利,對中國來說就顯得更加重要。

  中新社記者:中國仍有超過14億(yi) 人的巨大人口規模,當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從(cong) 中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蔡昉:人口紅利的含義(yi) 就是,擁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同時由於(yu) 年輕一代往往比上一代受教育程度更高,新成長勞動力不斷湧現,就可以帶動人力資本快速增長。這種情況下,不管投入多少資本,總會(hui) 有相應的人力資本和勞動力進行匹配。此外,從(cong) 農(nong) 業(ye) 等其他生產(chan) 率較低的部門還有大量勞動力可以轉移出來,重新進行資源配置。這些都有助於(yu) 提高一個(ge) 經濟體(ti) 的潛在增長能力。

  當前中國人口雖然出現負增長,勞動力資源優(you) 勢有所減弱,但依然有巨大潛力可以挖掘,比如從(cong) 農(nong) 業(ye) 向外轉移的勞動力規模就依然巨大。我們(men) 談論勞動力充足與(yu) 否時,主要針對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的需求。據統計,發達經濟體(ti) 農(nong) 業(ye) 勞動力占比約為(wei) 3%,中國則高達23%,縮小兩(liang) 者之間20個(ge) 百分點的差距,意味著規模巨大的勞動力可以在今後10年到20年裏從(cong) 農(nong) 業(ye) 中逐漸轉移出來。為(wei) 此,要用改革的辦法挖潛,比如深化戶籍製度改革,讓農(nong) 民工落戶城鎮等。

  蔡昉著《人口負增長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挑戰與(yu) 機遇》。受訪者供圖

  此外,未來經濟增長會(hui) 受到需求側(ce) 製約,特別是要應對居民消費不足問題。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老年人消費能力相對較弱,養(yang) 老負擔也會(hui) 改變消費觀念、擠壓消費意願。在此背景下,要解除民眾(zhong) 消費的後顧之憂。一方麵,政府要在生育、養(yang) 育和教育等方麵強化公共服務保障;另一方麵,在就業(ye) 政策方麵要提供更高質量培訓,促進人力資本發展。一旦勞動者就業(ye) 更充分、縱向流動更快,其收入和消費能力也會(hui) 水漲船高。總的來看,無論供給側(ce) 還是需求側(ce) ,都存在改革紅利,這種改革能夠直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讓所有人從(cong) 中受益。

  在江蘇省海安市大公鎮便民服務中心開設的老年人手機公益課堂上,誌願者指導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翟慧勇 攝

  中新社記者:全球已有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正經曆人口負增長。應對人口新形勢對經濟增長帶來的挑戰,中國是否能從(cong) 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

  蔡昉: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是一隻“灰犀牛”,但也可能產(chan) 生未曾預見的“黑天鵝”事件。吸取其他國家經驗教訓,避免人口轉變衝(chong) 擊經濟增長,需要關(guan) 注四個(ge) 關(guan) 鍵詞。

  第一,日本式應對。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勞動年齡人口開始負增長,潛在增長率降低,供給側(ce) 增長能力顯著下降。但此時,日本在提高生產(chan) 率、增強供給側(ce) 能力方麵沒有什麽(me) 作為(wei) ,決(jue) 策層和經濟學者普遍認為(wei) 症結在於(yu) 需求側(ce) 衝(chong) 擊,因此推動了大規模刺激投資需求的政策,推起了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泡沫。最終日本又不得不捅破泡沫,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第二,歐美經濟的“日本化”。歐美發達國家整體(ti) 都遇到了老齡化、人口增長停滯等問題,導致投資意願不足、消費下降、過度儲(chu) 蓄,進而又造成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為(wei) 了刺激經濟,這些國家隻能提高負債(zhai) 率,最後形成了“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高負債(zhai) ”“三低一高”的長期停滯格局。這一現象從(cong) 日本開始,隨後歐洲、美國都出現了該趨勢。

  第三,疫情中斷(Covid Break)。新冠疫情讓歐美經濟的“日本化”趨勢暫時中止。疫情期間,歐美國家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以大規模財政刺激,為(wei) 居民發放大量補貼,從(cong) 而對消費形成支撐。但由於(yu) 供應鏈中斷導致的供給短缺、烏(wu) 克蘭(lan) 危機等原因導致的石油、糧食等供給和價(jia) 格衝(chong) 擊,令其供給側(ce) 在需求並未減弱的情況下遭遇供給不足,導致數十年未見的高通脹,最終不得不轉頭加息。

  2022年冬季,顧客在紐約中央車站市場詢問奶酪價(jia) 格。美國在當年遭遇了40年來最嚴(yan) 重的通貨膨脹。消費者價(jia) 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在6月達到9.1%的峰值後,一直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持續“高燒”的通脹令經濟承壓。廖攀 攝

  第四,“日本化”的變種。我們(men) 尚難以確定歐美加息之後會(hui) 出現怎樣的格局,是回歸“三低一高”的長期停滯狀態,還是形成高通脹、高利率、低增長和高負債(zhai) 的更糟糕組合。在這些國家的主流宏觀經濟學家之間,仍在進行激烈的爭(zheng) 論,央行的政策走向也尚不明朗。

  所有這些因素都是人口問題這個(ge) “灰犀牛”在各種因緣際會(hui) 之下,可能產(chan) 生的“黑天鵝”事件。但在應對挑戰時,中國與(yu) 日本、歐美不一樣,中國邁出的第一步是正確和成功的,即部署了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且在過去十年做得非常好。如今需求側(ce) 問題顯現,中國又通過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等部署,積極挖掘需求側(ce) 改革紅利。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的當下,我預期中國改革力度會(hui) 進一步加大,釋放更多潛在改革紅利。(完)

  受訪者簡介:

  蔡昉,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zhuan) 家、學部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委員、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原副院長。長期致力於(yu) 中國經濟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人口和勞動經濟學、經濟增長、收入分配、減貧等。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you) 秀成果獎、中國發展百人獎、中華人口獎、中國農(nong) 村發展研究獎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