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探訪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核心——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

王兵 吳蘭 發布時間:2023-05-18 09: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探訪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核心——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的觀測鐵塔。 吳然 攝

  中新網合肥5月16日電 (王兵 吳蘭(lan) )16日,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各項外場觀測試驗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

  據悉,2022年9月,中國氣象局和安徽省政府聯合啟動了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經過八個(ge) 多月的準備工作,各項外場觀測試驗於(yu) 當日正式實施。本次試驗是繼上世紀末中日聯合開展的第一次淮河流域試驗之後,以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為(wei) 核心,主要圍繞淮河流域農(nong) 田生態係統能量與(yu) 碳水循環,開展大型科學試驗,主要目標任務是揭示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流域能量平衡、水分循環和碳收支的新特征,探討可能的物理過程和影響途徑,揭示氣象災害關(guan) 鍵致災因子,為(wei) 數值預報模式優(you) 化改進提供科技基礎支撐。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各種觀測設備。 吳然 攝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各種觀測設備。 吳然 攝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為(wei) 何可以成為(wei) 這次科學試驗的核心?該觀象台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我國最早的5個(ge) 國家氣候觀象台之一

  如今,氣候變化是世界最為(wei) 關(guan) 注的話題之一。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建立綜合氣候觀測係統是必然之勢。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各種觀測設備。 吳然 攝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各種觀測設備。 吳然 攝

  國家氣候觀象台是對氣候係統多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進行長期、連續、立體(ti) 觀測的國家級地麵綜合氣象觀測站,也是開展大氣及相關(guan) 領域科學研究、開放合作和人才培養(yang) 的平台。

  中國氣象局自2006年開始建設國家氣候觀象台,開展氣候監測和評估工作,在不同氣候關(guan) 鍵區,選擇西北半幹旱區(甘肅張掖)、北方草原(內(nei) 蒙古錫林浩特)、南方熱帶海洋(廣東(dong) 電白)、西南雲(yun) 貴高原(雲(yun) 南大理)以及中東(dong) 部農(nong) 田(安徽壽縣)等5個(ge) 氣候代表性好、觀測資料曆史序列完整、觀測場地等基礎條件較成熟的台站作為(wei) 國家氣候觀象台試點。

  感知天氣係統種類繁多

  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特殊,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區域,是我國糧食主產(chan) 區之一,也是棉花、油料、果蔬的重要產(chan) 區,代表著典型的稻麥輪作農(nong) 田生態係統。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各種觀測設備。 吳然 攝

  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內(nei) 各種觀測設備。 吳然 攝

  流域內(nei) 河流縱橫交錯,土壤肥沃,光熱水資源豐(feng) 富。然而,特殊的“漏鬥形”地形和複雜的天氣氣候特征,導致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旱澇災害頻發的地區,直接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糧食安全,顯著製約著流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進程。

  因此,在淮河流域核心地帶設立氣候觀象台,能夠有效促進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等工作的順利開展。

  “壽縣位於(yu) 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之中,屬北亞(ya) 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為(wei) 全球獨具特色的東(dong) 亞(ya) 季風典型區域,各類天氣係統種類繁多。在壽縣,能‘感受’到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係統,這為(wei) 氣候變化觀測提供了優(you) 良的自然條件。”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台長盧燕宇介紹。

  此外,壽縣國家氣候觀象台位於(yu) 淮河流域核心地帶的基本農(nong) 田區內(nei) ,是開展農(nong) 田生態區地球綜合係統觀測和科學試驗的理想區域。

  積累了1960年來完整觀測資料

  “從(cong) 一個(ge) 縣氣象站到國家氣候觀象台,還有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觀測資料曆史序列完整。”安徽省氣象局觀測與(yu) 網絡處負責人汪臘寶說。

航拍壽縣國家氣候觀測台。 祝亮 攝

  航拍壽縣國家氣候觀測台。 祝亮 攝

  壽縣氣象站始建於(yu) 1955年,1962年設立為(wei) 壽縣國家基本站,1989年改為(wei) 壽縣國家基準氣候站。2006年壽縣成為(wei) 中國氣象局的五個(ge) 國家氣候觀象台試點站之一,開展綜合氣象觀測係統的設計和示範建設。在2012年全國地麵觀測業(ye) 務調整中,壽縣作為(wei) 全國僅(jin) 有的8個(ge) 台站之一,長期保留人工與(yu) 器測觀測任務,以保持觀測方法和觀測手段的延續性。

  研究人員以壽縣長序列氣象觀測資料為(wei) 樣本,對當地氣候變化背景下二十四節氣氣候特征進行分析發現,壽縣二十四節氣中大暑全年最熱,平均氣溫28.3℃,小寒全年最冷,平均氣溫1.3℃,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後開始,各節氣均有明顯的變暖趨勢;降水量最大出現在夏至,曆年平均117.5毫米,最小出現在冬至和大雪,僅(jin) 8.4毫米,平均日照時數最大值出現在大暑,曆年平均8小時,最小值在冬至和小寒,為(wei) 4.6小時。這些數據,準確地驗證了二十四節氣所描繪的氣候特征,讓二十四節氣在當地的“古為(wei) 今用”有了更強的科學性和可指導性。

  而這份研究的出爐,得益於(yu) 壽縣氣候觀象台積累的1960年以來的逐日平均氣溫、日照時數和降水量資料。

  華東(dong) 最高氣象觀測塔

  走入觀象台,最標誌性的設備就是兩(liang) 座32米和100米通量觀測鐵塔。其中,100米觀測鐵塔目前是華東(dong) 地區最高的氣象觀測鐵塔。這兩(liang) 座鐵塔布設梯度、渦度相關(guan) 觀測設備,配合土壤剖麵溫濕度、CO2等觀測設備,實現近地層溫濕風壓等參數的梯度觀測,獲得陸氣之間的能量平衡、水分循環和碳收支狀況。

  此外,各種先進設備在觀象台也是隨處可見,如近期新增的大氣成分立體(ti) 分布差分吸收光譜探測儀(yi) 、與(yu) 中國科大合作開展量子測風激光雷達樣機試驗;安豐(feng) 塘C波段雙偏振雷達基礎設施開工,即將安裝調試雷達設備;布設了太陽光度計、對流層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等一係列地基遙感設備,可以實現大氣(溫、濕度、風、氣溶膠、雲(yun) -水凝物)垂直廓線的有效觀測……

  目前,壽縣觀象台建成地麵基準氣候、基準輻射、地基遙感廓線、近地層通量、大氣成分、農(nong) 田生態氣象等觀測係統,實現對地球係統的大氣圈、水圈、陸地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等不同圈層相互作用的綜合觀測,精確記錄此間天氣演變和氣候變化,為(wei) 區域氣象防災減災、農(nong) 業(ye) 科學生產(chan) 等方麵提供精準的氣象監測信息。

  據介紹,壽縣觀象台當前正在全力推進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按照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總體(ti) 方案的部署,圍繞試驗總體(ti) 思路和建設目標,全力配合做好外場綜合觀測試驗,深入研究陸氣相互作用、雲(yun) 降水物理過程與(yu) 水循環、能量與(yu) 碳水循環對天氣氣候響應與(yu) 反饋等重大課題。

  “未來,觀象台將在實施開展觀測-試驗-研究工作中,進一步聚焦新技術的應用轉化,緊跟氣象科技前沿技術和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重大技術變革,提升科學視野和戰略眼光,提高氣象科學基礎研究、新技術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水平,持續支撐氣象核心業(ye) 務發展。大力提升氣候係統多圈層觀測業(ye) 務能力,充分發揮氣象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以及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努力使壽縣觀象台成為(wei) 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氣候觀象台。”安徽省氣象局局長胡雯表示。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