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馬達加斯加正值金秋。在距離首都塔那那利佛35公裏外的馬義(yi) 奇鎮,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試驗田裏,65歲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專(zhuan) 家胡月舫正與(yu) 當地農(nong) 民們(men) 一起搶收本季的最後一批水稻。“這兩(liang) 天雨水多,溫度低,必須盡快收割完。”胡月舫戴著寬沿草帽,草帽下麵是黝黑的臉龐和脖子。
水稻是馬達加斯加的主要農(nong) 作物,占該國農(nong) 業(ye) 種植麵積的一半以上。然而,受製於(yu) 種子質量、種植技術、基礎設施等多重因素,馬達加斯加的稻米產(chan) 量始終無法完全滿足本國民眾(zhong) 口糧需求,仍需依賴進口。為(wei) 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自2007年開始,馬達加斯加與(yu) 中國展開雜交水稻技術合作。
2008年底,胡月舫離開湖南益陽老家,以雜交水稻技術專(zhuan) 家的身份來到這座非洲島國。剛到不久,胡月舫就意識到,這裏的自然環境與(yu) 中國國內(nei) 大相徑庭,照搬國內(nei) 的研究經驗並不現實。馬達加斯加氣候條件複雜多樣,有熱帶雨林、熱帶草原、半幹旱等多種氣候。同時,高、中、低海拔地區不同的溫度和降雨條件,也給雜交水稻的適應性研究提出嚴(yan) 峻挑戰。
從(cong) 事水稻研究,需要常年駐紮在偏僻的農(nong) 村地區。住農(nong) 戶家的草棚子,收集屋頂鐵皮瓦上的雨水當飲用水,徒步去十幾公裏外的市場購買(mai) 生火做飯的木柴……為(wei) 了找到適應性最好的雜交水稻品種,十餘(yu) 年間,胡月舫和他的技術團隊幾乎跑遍了島上所有的水稻種植區。
2010年,胡月舫帶領團隊成功培育出三個(ge) 適應當地高、中、低海拔地區的雜交水稻品種,在馬達加斯加全國推廣種植。“這三個(ge) 雜交水稻品種每公頃的產(chan) 量是馬達加斯加常規稻的三到四倍。”胡月舫說。
中國雜交水稻產(chan) 量高、米質白、口感好,成為(wei) 馬達加斯加從(cong) 政府到民間的共識。但是,雜交水稻的種植也是個(ge) 技術活。“過去,馬達加斯加的農(nong) 民不習(xi) 慣精耕細作。他們(men) 隻了解何時播種、何時收割等一些簡單的農(nong) 業(ye) 技術,而如何保水保肥、對種子進行提純優(you) 化……他們(men) 都完全沒有概念。”胡月舫說。
在紮根馬達加斯加的十幾年間,胡月舫帶領團隊培訓了數百名本地的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和水稻種植戶,平時在田間地頭隨時隨地的農(nong) 業(ye) 技術指導數不勝數。“有時候農(nong) 民臨(lin) 時遇到棘手的技術問題,如果離得近,我騎著摩托車就去了;遠的地方,我就遠程電話溝通指導。”
在位於(yu) 島嶼東(dong) 部海岸的塔馬塔夫省,當地農(nong) 民試圖將齊腰深的沼澤地改造為(wei) 稻田。可是一到雨季,上遊的水一衝(chong) 下來,整片稻田就像船一樣被推走了。胡月舫實地了解情況後,提出要改變土質結構,把土壤底部的地下水排出來,通過“開渠引水”,最終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問題。
在胡月舫和其他中國技術專(zhuan) 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累計推廣麵積已達5萬(wan) 多公頃,平均每公頃產(chan) 量可達7.5噸左右。馬達加斯加距離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邁近了一大步。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專(zhuan) 家們(men) 繼續為(wei) 在馬達加斯加尋找適應性更強、產(chan) 量更高、品質更好的雜交水稻品種而努力。他們(men) 的科研成果也有望惠及整個(ge) 非洲。據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執行主任張立軍(jun) 介紹,中心希望依托中國雜交水稻領先全球的技術,通過中非雜交水稻技術合作,助力非洲早日實現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
(據新華社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