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深化航天合作 造福各國人民

尚凱元 陳一鳴 沈小曉 孫廣勇 發布時間:2023-06-05 08:48:00來源: 人民日報

  5月30日,中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航天國際合作,國家航天局主導實施的中法海洋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埃及二號衛星、“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等已成為(wei) 航天工程國際合作領域亮點。中國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航天交流合作,推動航天事業(ye) 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中法海洋衛星——

  監測海洋環境 應對氣候變化

  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天繞極地飛行14軌,捕捉“森拉克”“黑格比”等台風相關(guan) 信息並第一時間發出預警、見證湯加火山噴發給海洋氣候和海洋生態帶來的影響……在軌運行4年多來,中法海洋衛星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wei) 人類認知自然界提供著寶貴的線索。

  2018年10月29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搭載著中法海洋衛星,從(cong)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奔赴520公裏外的太空。這是中法兩(liang) 國政府間合作研製的首顆衛星,標誌著兩(liang) 國航天合作邁出重要一步。

  這次合作要追溯至2005年。當年,中法兩(liang) 國簽署協議,同意推動天文衛星和海洋衛星領域合作,中法海洋衛星項目組正式成立。在此後13年的合作攻關(guan) 中,中方負責發射、測控,提供運載火箭、衛星平台,研製新型微波散射計;法方負責研製海洋波譜儀(yi) 。

  作為(wei) 第一顆同步觀測全球海浪方向譜和海麵風場的衛星,中法海洋衛星自投入運行以來提供了大量海風海浪觀測數據,在海洋學、氣象預報、氣候學等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wei)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觀測視角。“法中海洋衛星創造了很多第一,它是法國航天局和中國國家航天局的首次大規模共同完成太空任務,也是兩(liang) 國合作的標誌性項目。這一項目清楚地表明,規劃和執行到位,並利用雙方專(zhuan) 長互補,國際合作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中法海洋衛星在軌運行4周年紀念會(hui) 議上,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主席巴蒂斯特感慨地說。

  自發射以來,中法海洋衛星已向多家用戶分發數據,世界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科研團隊使用了衛星共享數據服務科學研究和優(you) 化天氣預報係統。這些數據已在台風災害監測、南北極海冰監測、海洋數值天氣預報和短期預報中得到應用示範驗證,效果良好。中法海洋衛星設計壽命3年,從(cong) 2021年起進入延壽期運行,通過雙方共同努力,將繼續為(wei) 揭示海洋動力環境變化規律作出貢獻。

  海洋衛星的故事仍在進行,新的合作篇章已在書(shu) 寫(xie) 。2019年,中法簽署月球探索計劃意向書(shu) ,法國科研設備將搭乘中國的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與(yu) 中國一起探索月球。中法天文衛星也於(yu) 今年進入總裝、集成和測試階段,將助力人類解決(jue) 基礎科學中的若幹重大問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席安托萬(wan) ·佩蒂表示,中國航天科技快速發展,接連不斷取得技術突破,讓人驚歎,“中國不斷增加的科研投入和龐大的科研人才隊伍帶來科技成果的高產(chan) 出,讓中國成為(wei) 我們(men) 重要的戰略合作夥(huo) 伴。”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

  守護熱帶雨林 共享監測數據

  今年以來,巴西政府加大對“地球之肺”亞(ya) 馬孫雨林亂(luan) 砍濫伐行為(wei) 的打擊力度,每月都會(hui) 對外發布上個(ge) 月雨林遭砍伐麵積的數據。如發現任何地方有超過0.25平方公裏的雨林消失,便會(hui) 第一時間派人前往檢查,對盜砍行為(wei) 嚴(yan) 加懲處。

  提供這些數據的是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yu) 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2019年12月20日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自升空以來,04A星有效幫助巴西監管部門加強對森林砍伐活動的監測,尤其是及時發現那些分散、小規模的盜砍行為(wei) ,保護亞(ya) 馬孫熱帶雨林。該衛星可以通過星上數據收集分係統與(yu) 地麵無人值守站的配合,在人力資源配備最小化的情況下實現對巴西境內(nei) 300多萬(wan) 平方公裏熱帶雨林的管理。“巴中地球資源衛星對遏製亞(ya) 馬孫雨林盜砍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巴西科技部部長盧西亞(ya) 娜·桑托斯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國和巴西在地球資源遙感衛星領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88年。當年,兩(liang) 國簽署了關(guan) 於(yu) 核準研製地球資源衛星的議定書(shu) 。截至目前,兩(liang) 國已成功發射了5顆地球資源衛星。首顆衛星01星於(yu) 1999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創造了當時中國衛星研製史上首次發射成功就投入應用的紀錄,也是中國第一顆技術難度最大、用途最為(wei) 廣泛的實時傳(chuan) 輸型對地遙感衛星。那次合作也被稱為(wei) 高科技領域南南合作的典範。

  今年4月,桑托斯代表巴西政府簽署了兩(liang) 國政府關(guan) 於(yu) 合作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6星補充議定書(shu) 。

  桑托斯介紹,06星將采用合成孔徑雷達的新技術,在複雜天氣條件下穿過雲(yun) 層生成數據,這一功能將使根據數據生成的警報更加準確。該衛星可以監測火災、水資源、自然災害、城市擴張、農(nong) 業(ye) 土地利用等情況,並加強對巴西生物群落的監測。

  2004年,巴西政府向國內(nei) 開放了衛星公共數據的免費獲取。此後,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發布了200多萬(wan) 張地球資源衛星圖像。除了供巴西政府部門使用外,地球資源衛星采集的數據還為(wei) 眾(zhong) 多社會(hui) 機構提供服務,廣泛應用於(yu) 城市規劃、精準農(nong) 業(ye) 、環境監測和采礦等諸多方麵。桑托斯表示,巴中地球資源衛星項目推動了巴西空間技術的發展,使巴西成為(wei) 遙感數據生成技術的所有者。

  “巴中航天合作不僅(jin) 有利於(yu) 兩(liang) 國科技進步,更惠及全球。”桑托斯介紹,從(cong) 2003年發射02星開始,兩(liang) 國共同宣布將衛星獲取的20米分辨率數據免費提供給世界各國。目前,中國國家航天局與(yu) 巴西航天局已同意繼續推動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係列衛星數據在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分發與(yu) 應用。

  “這份工作幫助我實現了自己的價(jia) 值。”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巴中地球資源衛星項目經理卡洛斯·佩雷拉說,“每當看到巴中地球資源衛星為(wei) 兩(liang) 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農(nong) 業(ye) 發展、森林保護、防災減災等帶來幫助,我都深感驕傲。”

  埃及二號衛星——

  培養(yang) 航天人才 推動自主發展

  在位於(yu) 埃及新開羅的埃及航天城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內(nei) ,中埃兩(liang) 國技術人員正緊張地忙碌著。今年4月,中埃聯合團隊經過兩(liang) 周工作,順利完成埃及二號衛星項目的電性星測試任務,為(wei) 後續開展各項現場測試、總裝、試驗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該項目負責人艾哈邁德·拉菲表示,埃及二號衛星應用前景廣闊,“這一項目將成為(wei) 埃中航天技術合作的又一典範,它所搭載的衛星應用將有效推動埃及實現多領域發展。”

  埃及是首個(ge) 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與(yu) 中國開展衛星合作的國家。2014年12月,中埃雙方簽署合作協定,確定開展遙感衛星等領域的合作,並由中方承擔建設埃及首個(ge) 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2019年1月,兩(liang) 國簽署埃及二號衛星實施協議,建設內(nei) 容包括一顆小型遙感衛星、一個(ge) 地麵測控站和一套地麵應用係統,並對埃及技術人員開展培訓。衛星的設計工作在兩(liang) 國同步進行,組裝工作在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進行,並在測試中心完成總裝、測試和環試後運至中國發射。這顆衛星的數據將被用於(yu) 埃及城市規劃、海洋資源、氣象、農(nong) 業(ye) 等領域。

  作為(wei) 重要地麵基礎設施,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在衛星研製中必不可少。在此之前,埃方沒有自己的衛星總裝、集成及測試中心,因而無法擁有初步的衛星研製能力,隻能進口外國整星。該中心的建成提升了埃及自主研製衛星能力,使埃及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天基礎設施。埃及航天局前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庫西表示,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完成後,埃及將成為(wei) 首個(ge) 具有完備衛星總裝集成測試能力的非洲國家,大幅度推動埃及航天事業(ye) 發展。

  埃及二號衛星采用聯合研製模式,團隊中所有崗位由中埃雙方按1∶1構成,埃方深度參與(yu) 衛星的設計、測試、總裝、評審等各個(ge) 環節。中方在衛星研製過程中,利用相關(guan) 設施為(wei) 埃方人員提供培訓。“該項目將顯著加強埃及航天技術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埃及航天自主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埃及高教科研部前部長加法爾表示。

  庫西表示,埃中兩(liang) 國友誼源遠流長,雙方在航天領域的合作將有效提升埃及在航天領域的國際地位,增強和深化兩(liang) 國航天技術合作,為(wei) 構建埃中命運共同體(ti) 奠定堅實基礎,“期待兩(liang) 國未來在航天及科技方麵的合作領域能夠進一步拓寬。”

  “老撾一號”通信衛星——

  服務遠程教育 助力社會(hui) 發展

  新冠疫情期間,在老撾北部豐(feng) 沙裏省的一座小山村,小學生坎培一大早就坐在電視機前,等待線上數學課開課。早晨6時,老撾教育體(ti) 育頻道準時開始播放課程,坎培聽得格外認真。“跟著電視課程上課就像在學校一樣。疫情期間,我都沒有落下功課。”他說。

  幾百公裏外的老撾首都萬(wan) 象,湄公河畔,鬱鬱蔥蔥的綠樹叢(cong) 中坐落著一幢白色建築,這裏就是“老撾一號”通信衛星地麵站。在節目編輯室內(nei) ,中老兩(liang) 國技術人員正在剪輯來自老撾教育部的授課視頻,剪輯好的內(nei) 容隨後通過衛星信號發向老撾各地。

  “老撾一號”通信衛星項目是中老兩(liang) 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合作的重要成果。衛星於(yu) 2015年11月21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信號覆蓋老撾全境以及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中國及澳大利亞(ya) 大部分地區,覆蓋人口約12.8億(yi) 。衛星交付後,中老雙方合資成立老撾亞(ya) 太衛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老星公司”),獲老撾政府授權開展“老撾一號”通信衛星商業(ye) 運營,提供衛星通信、衛星電視、電信寬帶等服務。

  2020年8月,老撾首個(ge) 聚焦教育學習(xi) 的電視頻道——老撾教育體(ti) 育頻道通過“老撾一號”通信衛星及其DTH衛星電視平台正式開播。該頻道的開通不僅(jin) 保障了老撾中小學生疫情期間的正常學習(xi) ,還有助於(yu) 老撾與(yu) 周邊國家開展文化教育交流。

  除了衛星電視遠程教育平台,“老撾一號”通信衛星提供的電視節目也給老撾民眾(zhong) 帶來了良好的視聽體(ti) 驗,為(wei) 他們(men) 打開了了解外界的窗口。家住賽鬆本省山區的苯通說:“通過衛星電視,我們(men) 可以收看各地新聞,孩子們(men) 可以看到喜愛的動畫片,與(yu) 外界的聯係更密切了,生活也更豐(feng) 富了。”

  在衛星控製中心,工程師蓬普琳正在監測衛星技術參數。她已在老星公司工作7年,可以獨立完成衛星軌位的監測和控製工作。“我十分自豪能夠在這裏工作,因為(wei) 老撾全國都在使用‘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的服務。這顆衛星幫助老撾實現了擁有衛星的夢想,使老撾能夠參與(yu) 國際社會(hui) 對外層空間的探索、開發和利用。”她說。目前,老星公司130名員工中近90%是老方人員,他們(men) 已成為(wei) 老撾第一批本土衛星技術人才。

  因為(wei) 在重大活動轉播、抗擊疫情和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等工作中的突出表現,2022年1月,老星公司獲頒老撾人民軍(jun) 二級英勇勳章。老星公司總經理吳芳傑對本報記者表示,公司將基於(yu) 中老兩(liang) 國航天領域現有合作成果,充分利用自身技術優(you) 勢,繼續為(wei) 推動老撾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貢獻。(人民日報 記者 尚凱元 陳一鳴 沈小曉 孫廣勇 )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