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同
2013年6月5日,英國《衛報》率先通過美國前防務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的爆料,披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全球範圍內(nei) 實施監聽的“棱鏡計劃”。其監聽對象不僅(jin) 包括美國民眾(zhong) ,也包括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政要和百姓。坐實了美國在其境內(nei) 外竊取人們(men) 的在線通信、互聯網活動和電話記錄的關(guan) 鍵事實。
十年過去了,盡管“棱鏡門”事件引發全球對美國大規模監聽活動的強烈譴責,但美國並未悔改,十年來仍不斷曝出各種監聽他國的醜(chou) 聞,其中不少受害國家還是美國的盟友。
“棱鏡”醜(chou) 聞
德國《明鏡》周刊援引斯諾登提供的文件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2009年對122名外國領導人實施監聽,建有一個(ge) 專(zhuan) 門存放外國領導人信息的數據庫,其中關(guan) 於(yu) 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報告就有300份。監聽名單從(cong) “A”開始,按名字首字母順序排列,第一位是時任馬來西亞(ya) 總理阿卜杜拉·巴達維,默克爾排在“A”區第9位,名單上最後一位是時任烏(wu) 克蘭(lan) 總理尤利婭·季莫申科。
據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2013年6月6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於(yu) 2007年啟動了一個(ge) 代號為(wei) “棱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絡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裏挖掘數據、搜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穀歌、蘋果等在內(nei) 的9家國際網絡巨頭皆參與(yu) 其中。
斯諾登提供給《衛報》的一份文件顯示,美方設於(yu) 英國北約克郡的一處情報分支機構在2009年二十國集團峰會(hui) 上監聽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與(yu) 俄國內(nei) 的衛星通話。這次監聽的時間是在梅德韋傑夫與(yu)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舉(ju) 行會(hui) 談後數小時,兩(liang) 人在會(hui) 談中剛剛就建立互信達成共識。
“棱鏡門”事件令美方十分尷尬和惱火,斯諾登因此被美國政府以間諜罪、盜竊罪和未經授權泄露國防及情報信息等罪名通緝。2019年,美國政府還起訴斯諾登,指控他出版的回憶錄未經政府審查,違反了保密協議,要求沒收其出書(shu) 和參加公共活動獲得的收入。斯諾登在社交媒體(ti) 上嘲諷:“很難想象還有比美國政府的一紙訴狀更能證明這本書(shu) 內(nei) 容的真實性了。”
從(cong) 未悔改
十年過去了,美國並未從(cong) “棱鏡門”事件中吸取教訓,“監聽癮”反而越來越嚴(yan) 重,不斷踐踏別國主權,侵犯互聯網用戶隱私,嚴(yan) 重危害國際網絡安全。
2015年“維基解密”網站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曾對前後多位法國總統進行長時間竊聽;2021年丹麥媒體(ti) 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丹麥國防情報局接入當地網絡,在2012年至2014年間竊聽德國、法國、挪威、瑞典等國政要的短信和電話通話;今年4月,一批美軍(jun) 秘密文件出現在社交媒體(ti) 上,內(nei) 容涉及美國對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以及韓國、以色列、烏(wu) 克蘭(lan) 等盟友的竊聽行動,再次暴露美國監聽行動範圍之廣。
美國的“監聽癮”不僅(jin) 針對外國,甚至還針對本國公民。《外國情報監視法》(FISA)第702條允許美國政府在境內(nei) 通過吸納數字通信進行監控,但監控對象隻能是目前位於(yu) 美國境外的外國人,禁止故意針對美國人。然而,美國國家安全局經常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偶然”獲取美國公民的數據。僅(jin) 在2021年,聯邦調查局就利用第702條進行了多達340萬(wan) 次無證搜索,以監聽美國公民的通信。
如今,美國的對外監聽行為(wei) 已走向“製度化”。美國政府打著“國家安全”和“反恐”名義(yi) ,通過《外國情報監視法》等立法,不斷擴大安全機關(guan) 權限,對他國進行監聽。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第702條款將於(yu) 今年年底到期,最近,美國政府正敦促國會(hui) 延長該條款有效期,白宮方麵甚至直接將該條款稱為(wei) 美國的“寶貴工具”,宣稱延長該條款有效期是本屆美國政府的“關(guan) 鍵優(you) 先事項”。
仍在運作
在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隱私倡導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hui) (EFF)說:“斯諾登的披露就像一盞燈,讓大家更好地看到和了解美國政府監控該國和世界各地數百萬(wan) 無辜者的這一黑匣子裏發生的事情。”
然而,“棱鏡計劃”仍在運作,美國政府繼續在相同的法律框架下對外國人和美國公民進行監控。該組織的分析師表示:“該事件已經過去10年了,美國國會(hui) 需要醒來,並最終通過一些立法,真正保護民眾(zhong) 隱私不受美國科技公司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直接影響。
美國安全專(zhuan) 家布魯斯·施奈爾撰寫(xie) 的《斯諾登回顧錄》中寫(xie) 道:“沒有什麽(me) 變化,雖然美國國家安全局在這裏取消了一個(ge) 項目,在那裏取消了一個(ge) 項目。但我認為(wei) ,無論是大規模監控還是有針對性的監控,它的攻擊性都不會(hui) 減弱。當然,政府權力並沒有受到任何限製。而監控資本主義(yi) 仍然是互聯網的商業(ye) 模式。”
近年來,美國利用自身科技優(you) 勢和商品出口對全球進行監視和數據收集事件屢見不鮮。美國記者布拉德利·布蘭(lan) 肯希普在近日一篇報道提到,據德國安全公司Nitrokey消息,美國芯片巨頭高通公司將用戶信息,如IP地址、唯一ID、移動國家代碼和其他數據集傳(chuan) 送回芯片製造商的服務器。據估計,這將影響到全球約30%的手機,無論其操作係統、型號或是否有SIM卡。該公司沒有說這是任何形式的“後門”,並對這一消息予以否認。
布蘭(lan) 肯希普表示,無論如何,即使這本身不是一個(ge) “後門”,仍然揭示了一些事情。這顯然違反了許多國家的數據法規,且有可能被美國情報部門用於(yu) 數字取證。雖然美國政府在技術上不允許直接扣押私人公司的數據,但政府卻有權購買(mai) 數據經紀人出售的私人數據,而數據經紀人又會(hui) 出售科技公司和各種應用程序收集的數據。
布蘭(lan) 肯希普在文中強調,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都曾在某一時刻贏得或競標美國國防部門的合同,這是非常有利可圖的。美國科技公司濫用客戶數據以及與(yu) 美國情報部門直接或間接勾結的問題是一個(ge) 深刻的係統性問題。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他認為(wei) 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應該非常謹慎地對待如何使用美國技術,因為(wei) 這些風險是有據可依的。
“沒有可避難之地,沒有可安息之所,美國政府不會(hui) 接受任何地方處於(yu) 其監控視野之外。”美國記者巴頓·格爾曼在《美國黑鏡》一書(shu) 中如此揭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