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從特朗普出庭應訴看美國政治亂象

楊逸夫 發布時間:2023-06-19 09:03:00來源: 光明日報

  6月13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一天之內(nei) 完成了從(cong) 被告席到演講台,從(cong) 一言不發到慷慨陳詞的畫風巨變。他先是在佛羅裏達州邁阿密因“密件風波”案出庭應訴,隨後前往當地一家古巴餐廳與(yu) 支持者熱情見麵,最後轉場至新澤西州,在競選活動上猛烈抨擊拜登及民主黨(dang) 對他實施“政治迫害”。

  特朗普此次被訴包括“故意留存機密信息”“虛假陳述”“共謀妨礙司法公正”等共37項聯邦刑事指控,如果得到證實,或將被判入獄數十年。

  首位受到聯邦刑事指控的前總統

  當天的聆訊並無波折,特朗普全程表情陰鬱,沉默不語,由其律師代表向法官提出了抗辯,隨後特朗普被允許無條件離開法庭。然而,作為(wei) 美國曆史上首位受到聯邦刑事指控的前總統,特朗普無疑正麵臨(lin) 著決(jue) 定其個(ge) 人自由和政治生涯的關(guan) 鍵時刻。

  事實上,特朗普今年已經是第二次現身法庭。今年4月,特朗普在紐約就被指控支付“封口費”給“豔星”丹尼爾斯並偽(wei) 造商業(ye) 記錄一案出庭。此外,特朗普還麵臨(lin) 其他多項法律調查。如5月11日,特朗普被紐約陪審團裁定曾性侵和誹謗女作家卡羅爾,特朗普的律師就此上訴,而卡羅爾又提出了新的誹謗控訴;去年12月,負責調查“國會(hui) 山騷亂(luan) ”的美國眾(zhong) 議院特別委員會(hui) 建議司法部門對特朗普提起4項刑事訴訟;佐治亞(ya) 州富爾頓縣地方檢察官法尼·威利斯還在調查特朗普及其盟友是否非法幹預了2020年佐治亞(ya) 州大選……

  在眾(zhong) 多調查案件中,“密件風波”案的嚴(yan) 重程度和影響最大。正如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前司法部高官傑克·戈德史密斯所言,該事件“跨越了美國政治史和法律史上的重要界限”。

  美國《總統檔案法》規定,美國總統和副總統任內(nei) 所有文件須留存,並在卸任時交由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管理。然而根據美國司法部公布的起訴書(shu) ,特朗普2021年1月卸任總統時將數以千計的文件非法帶離白宮至其在佛州的私人俱樂(le) 部和住所海湖莊園,並被存放在浴室、宴會(hui) 廳和臥室等地。起訴書(shu) 指出,這些機密文件涉及美國的核計劃、美國及盟國潛在的安全漏洞等秘密國防信息,特朗普還向有意收回文件的政府官員撒謊。

  據《華盛頓郵報》透露,特朗普的律師曾多次建議他歸還文件並尋求與(yu) 司法部達成和解,但遭到了拒絕,這符合特朗普一貫魯莽衝(chong) 動的性格與(yu) 做事方式。前白宮幕僚長約翰·凱利說,“密件風波”案被聯邦起訴是特朗普人生中的第一次,以前其從(cong) 未被追究過責任。“為(wei) 了掩蓋內(nei) 心的害怕,特朗普正向外界做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目前,該案並未過多影響特朗普參加2024年總統大選。法律專(zhuan) 家預計,聯邦檢察官下一步將開始把證據交給特朗普的律師,而律師則會(hui) 以多種理由要求駁回或推遲該案,包括以特朗普所說的“在接收文件前已對其進行解密”等為(wei) 由作無罪辯護。他們(men) 也可能聲稱檢察官的行為(wei) 不當,使其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或者試圖推翻關(guan) 鍵證據。

  美國裏士滿大學法律教授卡爾·托拜亞(ya) 斯指出,由於(yu) 特朗普正在進行2024年總統競選活動,他有充分的動機拖延審訊。此次案件的主審法官恰巧是特朗普當總統時任命的保守派法官艾琳·坎農(nong) ,她曾對特朗普作出過有利的裁決(jue) 。民主黨(dang) 支持者普遍擔憂其會(hui) 幫助特朗普將開庭審理及判決(jue) 日程盡可能推延至明年11月總統選舉(ju) 後。

  美媒分析指出,即便特朗普敗訴入獄,他也可以在獄中競選總統並獲勝,因為(wei) 美國憲法對總統候選人的受指控情況以及公職人員宣誓就職的地點沒有規定。如果特朗普贏得總統選舉(ju) ,訴訟則不太可能繼續,因為(wei) 美國司法部政策規定現任總統不能被起訴,但屆時可能會(hui) 啟動彈劾程序。

  庭審背後的激烈黨(dang) 爭(zheng)

  民主、共和兩(liang) 黨(dang) 一貫視對方為(wei) 政治對手和國家威脅,在此次事件中可見一斑。麵對刑事指控,特朗普一如既往扮演起熟悉的“反擊的受害者”角色,指責拜登及民主黨(dang) 對其實施“政治迫害”。他也似乎成功使共和黨(dang) 人團結起來為(wei) 他辯護,甚至共和黨(dang) 初選中的一些競爭(zheng) 對手也發聲支持,雖然閉口不談特朗普的行為(wei) 是否正確,但普遍指責聯邦調查局和司法部存在政治偏見。

  “今天,我們(men) 目睹了美國曆史上最邪惡、最令人發指的濫用權力,非常可悲的是,一位腐敗的現任總統以虛假和捏造的罪名,逮捕了他的頭號政治對手。”特朗普13日晚在北卡羅來納州向支持者宣稱,若再度入主白宮,將任命特別檢察官“調查拜登及其整個(ge) 犯罪家族”。

  而拜登以及民主黨(dang) 政客則試圖不掉入共和黨(dang) 人的話語陷阱,落下“操控審判針對政治對手”的把柄。司法部長梅裏克·加蘭(lan) 任命前聯邦檢察官約翰·史密斯為(wei) 特別檢察官處理對特朗普的調查,以避免政治因素的幹擾。拜登命令白宮助手和競選人員不要對該案發表評論,還表示自己沒有與(yu) 加蘭(lan) 討論此事的計劃。

  民主黨(dang) 強調“法治公正”,共和黨(dang) 大談“政治迫害”。有趣的是,無論是共和黨(dang) 還是民主黨(dang) 的支持者,都選擇以“獨裁者”來稱呼對方。福克斯新聞一名員工在節目的字幕中將拜登寫(xie) 作“想成為(wei) 獨裁者的人”,而《紐約時報》專(zhuan) 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也在文章《特朗普想把美國變成什麽(me) 樣》中寫(xie) 道:“這正是準獨裁者試圖做的事情,用謊言淹沒一切,讓人們(men) 隻相信其所說的真相。這對我們(men) 國家來說是一個(ge) 多麽(me) 危險的時刻。”

  極化的黨(dang) 派政治氛圍加上媒體(ti) 的渲染,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民眾(zhong) 的民意分裂。美國馬裏斯特學院近日一項民調顯示,87%的民主黨(dang) 選民認為(wei) 目前對特朗普的各項司法調查是公正的,而持有同樣看法的共和黨(dang) 選民僅(jin) 有18%。路透社與(yu) 益普索集團12日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自認共和黨(dang) 人的調查對象中,81%認為(wei) “密件風波”案存在政治動機。兩(liang) 黨(dang) 支持者仍然涇渭分明、無法調和。

  競選已成為(wei) 自保手段

  針對4月以及本次案件,特朗普的一些盟友發聲呼籲特朗普支持者為(wei) 其複仇,有的甚至煽動稱美國“第二次內(nei) 戰”即將爆發,但特朗普本人對外則表現出相對輕鬆的態度,並沒有像當年“國會(hui) 山騷亂(luan) ”時一樣明確召集支持者參與(yu) 抗議活動。總的來看,這兩(liang) 次特朗普的支持者表現得較為(wei) 溫和,沒有出現暴力抗議的情況。

  13日特朗普應訴時,現場支持者們(men) 圍在法院外高呼“我們(men) 愛特朗普”,在古巴餐館,支持者們(men) 為(wei) 特朗普唱起生日歌。示威人群表現較為(wei) 溫和,這或許是因為(wei) 近期對“國會(hui) 山騷亂(luan) ”參與(yu) 者的集中起訴起到了威懾作用。

  如今,特朗普的法律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地與(yu) 他的競選活動相互關(guan) 聯,甚至已成為(wei) 競選活動的中心。分析人士指出,如今特朗普奪回白宮的努力已不再隻是一場政治競選,而且還是其自保的手段,奪回總統權力可能會(hui) 賦予他消除潛在刑事責任和牢獄之災的權利。

  在特朗普13日晚的演講中,除了向支持者抱怨自己正在受司法部的迫害外,並沒有就經濟、醫療保健、國家安全、教育等關(guan) 鍵問題向共和黨(dang) 選民傳(chuan) 達多少競選信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刊文認為(wei) ,本應解決(jue) 美國人民最緊迫問題的2024年大選,已成為(wei) 特朗普刑事辯護戰略的純粹工具。特朗普再次將眼前的個(ge) 人利益和政治需求置於(yu) 國家利益之上。

  對於(yu) 特朗普而言,法律問題對其拉攏選民、撈取政治資本起到了極大幫助。特朗普發言人14日確認,自本月8日媒體(ti) 曝出特朗普將因“密件風波”受到聯邦刑事指控以來,其已為(wei) 2024年總統選舉(ju) 籌得700萬(wan) 美元的競選資金。

  “無論結果如何,美國都會(hui) 為(wei) 前總統的魯莽行為(wei) 付出高昂的代價(jia) 。”美國前總統布什的政治顧問卡爾·羅夫感歎,特朗普的案件使美國麵臨(lin) “憤怒、分裂和相互指責的時期”,“此案將進一步撕裂我們(men) 的國家,因為(wei) 它嚴(yan) 重破壞了人們(men) 對司法係統的信心”。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總統競選活動的逐漸展開,特別是拜登本人“進場”反擊,兩(liang) 黨(dang) 必將再次陷入相互攻擊的惡性循環之中。甚至有人擔心,如果特朗普敗訴,會(hui) 再度煽動如“國會(hui) 山騷亂(luan) ”一樣的暴力事件。在如此混亂(luan) 的政治環境下,美國民眾(zhong) 即便手握選票,也無力對現狀做出任何改變。而美國本就千瘡百孔的國家形象,勢必將因此再添瘡痍。

  (光明日報記者 楊逸夫)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