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專(zhuan) 線】(聚焦海峽論壇)胡德夫再唱《橄欖樹》:“少年”的心,依舊澎湃
中新社廈門6月18日電 題:胡德夫再唱《橄欖樹》:“少年”的心,依舊澎湃
中新社記者 閆旭
6月17日晚,廈門市小白鷺藝術中心,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晚會(hui) 正在舉(ju) 行。年逾古稀的胡德夫緩緩走上舞台,在鋼琴前坐定,一襲黑衣,白發勝雪,從(cong) 容地彈唱起那首在兩(liang) 岸傳(chuan) 唱不絕的經典老歌《橄欖樹》。
6月17日晚,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晚會(hui) 在廈門市小白鷺藝術中心舉(ju) 行,台灣歌手胡德夫彈唱起經典老歌《橄欖樹》。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我想我還有很多歲月,可以跟很多年輕人唱更多的歌,唱出這個(ge) 大地上的人、事,最重要的是傳(chuan) 遞歌聲中的情。”胡德夫說。
今年3月,在《聲生不息·寶島季》節目的開頭,胡德夫在日月潭秀美的山水旁,和大陸歌手那英也對唱了這首《橄欖樹》,透過視頻遙遙相望。胡德夫的低沉有力和那英的空靈遼闊相互交映,溫柔溫暖而又充滿力量。
胡德夫說,那一次唱這首歌感受特別深,其中有這首歌本身的特殊意義(yi) ,也加上大家很久沒有交流、很久沒有在一起唱歌。“疫情讓我們(men) 分隔,能夠再一次隔著海峽唱歌,生命又跟著歌唱起來,覺得無限的希望擺在前麵。”
胡德夫是華語流行音樂(le) 史上重要的存在,被譽為(wei) “台灣民歌之父”。20世紀70年代,他與(yu) 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wei) 整個(ge) 華語流行音樂(le) 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大量創作歌曲並進行傳(chuan) 播。
“現在就剩下我一個(ge) 人在唱了,李雙澤、楊弦都不在了。”胡德夫略感失落,又覺得有傳(chuan) 承,未來仍充滿希望。“一代一代,那麽(me) 多的孩子們(men) 都在選擇唱歌,在手機上人們(men) 可以聽到全世界所有音樂(le) 元素,但還是有自己的東(dong) 西在,尤其我們(men) 同文同種,同樣的語言,不必設限,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讚頌我們(men) 的土地,這是最重要的。”
不久前,《聲生不息·寶島季》收官,節目的最後一期,胡德夫和大陸新生代歌手馬嘉祺合唱《奉獻》,在網絡上頗具熱度。“胡老師和馬嘉祺,前輩把音樂(le) 的火炬傳(chuan) 遞給後輩,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聲生不息。”“像是兩(liang) 代人一段跨時空的對話,用一首歌講述名為(wei) ‘傳(chuan) 承’的故事。”有網友如是評價(jia) 道。
胡德夫覺得感動。和大陸的歌手通過歌聲互相問候,“心裏麵特別高興(xing) ”。“我現在70多歲了,還能跟這一代年輕人的聲音一起在滾動,世界的生命在一起,心裏當然感覺到更難得了,就是‘聲生不息’的感覺。”胡德夫讚同道。
在胡德夫看來,他和那英本就是“忘年之交”,跟馬嘉祺更是,但是大家可以在一起唱歌,就像在一座橋上互相碰麵。正如他在《聲生不息·寶島季》中提到的,“橋麵會(hui) 越來越寬的,浪聲會(hui) 越來越大的,我們(men) 就是洶湧的海洋,聲生不息。”
胡德夫說,台灣民謠和大陸同樣,一直在發展,不斷有年輕的一代代人在唱自己的母語,這是兩(liang) 岸最簡單的交流方式。
1997年7月1日,台灣上華唱片出版了一張兩(liang) 岸和香港音樂(le) 人的合集《七月一日生》,胡德夫/楊祖珺、黑豹樂(le) 隊分別演唱的《少年中國》收錄其中。“我們(men) 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少年的中國沒有學校/她的學校是大地的山川/少年的中國沒有老師/她的老師是大地的人民……”歌詞脫口而出,胡德夫的思緒飄遠。
“這樣的情愫放在歌裏麵,沒有比這個(ge) 描述更確切的。”胡德夫說,“我們(men) 的歌就是這樣澎湃的,可以跨越時代,所以到現在‘少年’的心依然很澎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