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台青話融合)站上福建高校講台的台灣博士:“我要感謝這片熱土”

葉秋雲 發布時間:2023-07-10 09:0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台青話融合)站上福建高校講台的台灣博士:“我要感謝這片熱土”

  7月4日,台灣教師陳昭誌正在給學生上大學生個(ge) 性化培養(yang) 課程。 呂明 攝

  中新網福州7月9日電 (葉秋雲(yun) )“這些年在大陸的發展,我覺得幸福感滿滿。”說話間,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台灣教師陳昭誌笑著扶了下眼鏡,“我要感謝這片熱土。”

  在他看來,在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能夠學用結合,更好地發揮專(zhuan) 業(ye) 所長;教學成果受到學校、師生及社會(hui) 各界人士的肯定與(yu) 支持;畢業(ye) 學生遍布八閩大地;福建的生活飲食習(xi) 慣與(yu) 台灣相似等等,都是其幸福感與(yu) 滿足感的來源。

7月4日,台灣教師陳昭誌在大學生個(ge) 性化培養(yang) 課程上講述課程教材的重要性。 呂明 攝

  7月4日,台灣教師陳昭誌在大學生個(ge) 性化培養(yang) 課程上講述課程教材的重要性。 呂明 攝

  隻身一人闖大陸

  2012年,一直在台灣生活、學習(xi) 的陳昭誌報考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yu) 管理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研究生。在父母親(qin) 的一聲聲叮囑中,他隻身一人背著背包、拉著兩(liang) 個(ge) 行李箱,從(cong) 台北飛來北京。

  “在機場睡了一覺,才去坐地鐵到北京大學報到。”陳昭誌說道,一轉眼,來到大陸快11年了,剛剛的一個(ge) 問題,讓他突然走馬燈似地閃了一下之前發生的點點滴滴。

  談及為(wei) 何考慮來大陸發展,他說:“世界很大,大陸很美好,一定要來(大陸)走走、看看。”然而,對於(yu) 他的決(jue) 定,家裏是有分歧的。他的父親(qin) 說“男兒(er) 誌在四方”,他的母親(qin) 在上飛機的最後一刻還問:“真的要去北京讀書(shu) 嗎?不考慮留在台灣嗎?”

  2017年,博士研究生畢業(ye) ,陳昭誌再次麵臨(lin) 選擇。與(yu) 大多畢業(ye) 生一樣,“五險一金”成為(wei) 他選擇工作的必備條件之一。他坦言,在這個(ge) 方麵,大陸和台灣有著明顯的不一樣。

  作為(wei) 對台先行先試省份,福建率先推動台企與(yu) 大陸企業(ye) 、台灣居民與(yu) 大陸居民實現同等待遇。陳昭誌直言:“福建出台了多項引進台灣人才的政策,畢業(ye) 那一年,首選就是來福建。”

  2017年至2018年,在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濟統計係任教兩(liang) 年後,為(wei) 了更好地發揮專(zhuan) 業(ye) 所長,陳昭誌成為(wei)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一名教師。

圖為(wei)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台灣教師陳昭誌正在看書(shu) 。 呂明 攝

  圖為(wei)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台灣教師陳昭誌正在看書(shu) 。 呂明 攝

  紮根福建,播撒教育火種

  “打鐵必須自身硬,命運隻垂青於(yu) 有準備的人。”在福建師範大學工作期間,一周十多節課,在這樣的時間條件下,陳昭誌仍持續參加高校教師各類在職培訓,認識福建師範大學優(you) 秀教師共同研討交流,進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學能力。

  今年正值陳昭誌在福建師範大學任教的第四年,他指導的2019級小學教育專(zhuan) 業(ye) 台灣學生林慧敏被廣東(dong) 暨南大學文學院錄取,即將攻讀碩士研究生。聽聞此消息,他十分高興(xing) ,也有不舍。

  對於(yu) 兩(liang) 岸教育界應如何去促融合與(yu) 發展,他認為(wei) ,結合2022年的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可以從(cong) 學科核心素養(yang) 方麵著手,借鑒台灣的“自學·思考·表達”教學經驗,利用新的“閱讀·思考·表達”教學法,來改變應試教育帶來的短板,讓每個(ge) 學生都能成長成才。

  6月底,在福建師範大學的個(ge) 性化培養(yang) 周中,陳昭誌開設了兩(liang) 天《大學生服務性勞動》校外實踐係列課程,帶領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同心同行前往位於(yu) 福州三坊七巷的台灣會(hui) 館進行勞動實踐。

  在他看來,本次大學生勞動實踐是《勞動教育》課程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校社協同育人的方式,將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知識和行動相合一,培養(yang) 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hui) 責任感。

  紮根福建近6年,參與(yu) 修訂《勞動教育》的課程教學大綱、編纂《學校勞動教育指導手冊(ce) (高中)》、開設《大學生服務性勞動》校外實踐課程、開設《閩台教育比較研究》研究生課程,參加閩台交流活動……他已慢慢融入當地。

  他笑稱,從(cong) 過去的一張張紙幣付款,到現在便捷的手機支付,大陸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是參與(yu) 者和見證者。除此之外,他還在福州收獲了愛情,並且有了一個(ge) 可愛的兒(er) 子。

  陳昭誌告訴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教師來到福建發展,也大大促進了閩台教育學術領域的交流與(yu) 合作。

7月4日,台灣教師陳昭誌正在和學生交流。 呂明 攝

  7月4日,台灣教師陳昭誌正在和學生交流。 呂明 攝

  為(wei) 兩(liang) 岸融合發展貢獻心力

  當前,福建在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上不斷發力,跨海而來的台灣青年成為(wei) 福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2018年以來,大陸陸續出台惠及台胞台企的《關(guan) 於(yu) 促進兩(liang) 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幹措施》(簡稱“31條措施”)等,福建也推出“惠台66條”措施等。陳昭誌對近年來大陸的各種惠及台胞舉(ju) 措如數家珍,並及時分享給在福建打拚的台胞,這些政策措施也讓其更加堅定“留下來”。

  “作為(wei) 一個(ge) 在閩台胞,我希望分享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讓兩(liang) 岸同胞更好地互相理解、更好地彼此認同。”2022年,陳昭誌獲得“福建青年五四獎章”,這一榮譽不僅(jin) 是對他教學的認可,更是對其為(wei) 兩(liang) 岸融合發展貢獻心力的鼓勵與(yu) 支持。

  他建議,台灣教師積極參與(yu) 各類課題項目申報,以課題組主要或重要成員的身份參與(yu) 科研、教改項目,匯集兩(liang) 岸智慧,豐(feng) 富研究成果。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陳昭誌呼籲台灣青年不要道聽途說,親(qin) 自來大陸走走、看看。“隻要你不怕苦、不怕難,敢於(yu) 挑戰,勇於(yu) 創新創業(ye) ,我覺得大陸對於(yu) 你們(men) 來說,有著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的前景。”(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