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gator munensis(a)和揚子鱷(b)頭骨對比圖(圖片來自論文通訊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一個(ge) 來自泰國的新古代短吻鱷屬物種,與(yu)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親(qin) 緣很近。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德國圖賓根大學Gustavo Darlim、Márton Rabi和合作者一起,通過研究一個(ge) 來自泰國近乎完整的化石化頭骨(他們(men) 鑒定為(wei) 距今不到23萬(wan) 年),識別出這個(ge) 短吻鱷屬新物種。研究團隊據化石產(chan) 地附近的蒙河(Mun River)將其命名為(wei) Alligator munensis。論文作者研究了這些化石遺骸,並調查了該新物種和其他物種之間的演化關(guan) 係,將這些遺骸與(yu) 4個(ge) 已滅絕短吻鱷屬物種的19個(ge) 標本以及現生的美國短吻鱷(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揚子鱷和眼鏡凱門鱷(Caiman crocodilus)物種進行比較。他們(men) 還回顧了此前發表的關(guan) 於(yu) 短吻鱷屬物種的骨骼特征和相互間演化關(guan) 係的論文。
Alligator munensis藝術複原圖(圖片來自Márton Szabó)。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論文作者發現一些Alligator munensis獨有的頭骨特征,包括吻部寬短、顱較高、牙槽數量減少、鼻孔遠離吻端部等。此外,他們(men) 提到了Alligator munensis和揚子鱷的相似性,例如上顎有小開口,顱頂有脊,鼻孔後方有抬高的脊,據此提出這兩(liang) 個(ge) 物種親(qin) 緣關(guan) 係很近,或在長江-西江和湄公河-湄南河河流係統的低地有共同的祖先。他們(men) 推斷,青藏高原東(dong) 南部在2300萬(wan) 至500萬(wan) 年前的海拔增加,可能導致了不同種群分離,演化成兩(liang) 個(ge) 單獨物種。
論文作者還觀察到Alligator munensis在嘴後部有較大齒槽,表明它可能有大牙齒可以粉碎貝殼,因而認為(wei) Alligator munensis可能除了其他動物以外還吃硬殼的獵物如蝸牛。
他們(men) 總結稱,這項研究發現,為(wei) 亞(ya) 洲短吻鱷的演化提供了進一步見解。(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