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聯合國特別報告員首次獲準訪問關(guan) 塔那摩監獄。調查結果顯示,關(guan) 塔那摩監獄在押人員至今仍有30人,其中19人從(cong) 未被指控任何罪名。多年來,這些美方認定的“恐怖主義(yi) 嫌疑人”在監獄裏遭受了“殘忍、非人道、有辱人格”的對待,不少人因此留下嚴(yan) 重的精神和生理創傷(shang) 。而美國政府依然拒絕釋放這些囚犯。
美軍(jun) 2002年在古巴關(guan) 塔那摩灣設立監獄,用以關(guan) 押“9·11”事件後美軍(jun) 在全球反恐行動中抓捕的嫌疑人。20多年來,關(guan) 塔那摩監獄屢次曝出虐囚和酷刑醜(chou) 聞,早已成為(wei) 臭名昭著的“人權黑洞”。多屆美國政府雖然口頭宣稱要關(guan) 閉關(guan) 塔那摩監獄,卻始終無法做到,原因在於(yu) 背後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
據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hui) 的公開信息,2006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曾與(yu) 一家名不見經傳(chuan) 的“米切爾—傑森聯合公司”簽署價(jia) 值1.8億(yi) 美元的合同,聘請該公司設計囚犯審訊時所用酷刑,並美其名曰“強化審訊技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稱,該公司由曾任職於(yu) 美國國防部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米切爾和布魯斯·傑森創立,獲得了中情局的大額訂單。截至2009年,二人共獲得8100萬(wan) 美元報酬,設計了約10種“審訊技術”。有美國媒體(ti) 質疑,該公司是中情局的“皮包公司”,方便一些中情局官員從(cong) 中“提款”。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軍(jun) 方與(yu) 情報機構還曾向阿富汗等地部族發布懸賞,鼓勵後者把“嫌疑人”“賣給”美方。根據每名“嫌疑人”的“價(jia) 值”,美方會(hui) 給當地支付3000至2.5萬(wan) 美元不等的“賞金”。而憑借這些“反恐業(ye) 績”,美國軍(jun) 方及情報機構則有理由誇大反恐行動效果,申請更多反恐經費。
據《紐約時報》統計,美國每年要花數億(yi) 美元納稅人的錢,用於(yu) 關(guan) 塔那摩監獄關(guan) 押囚犯。截至2022年,關(guan) 塔那摩監獄耗資已達到70億(yi) 美元。監獄目前隻有36名囚犯,分攤到每人每年頭上的預算高達1300萬(wan) 美元。這一花銷並未用於(yu) 改善囚犯拘禁條件,而是用於(yu) 支付數千名警衛人員的工資及關(guan) 塔那摩軍(jun) 事委員會(hui) 的運行費用。如果算上中情局的活動經費,維持該監獄運轉的真實成本還要高得多。
關(guan) 塔那摩監獄隻是冰山一角。布朗大學“戰爭(zheng) 成本”項目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以“反恐戰爭(zheng) ”為(wei) 幌子,在海外至少54個(ge) 國家和地區設立“黑監獄”,大搞秘密拘禁和刑訊逼供,代表性地點包括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jun) 基地、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等。這些“黑監獄”至少花費了美國納稅人8萬(wan) 億(yi) 美元。
四處大建“黑監獄”,美國早已把國際道義(yi) 和責任拋之腦後。一份解密備忘錄顯示,時任中央情報局代理總法律顧問約翰·裏佐曾赤裸裸宣稱,《日內(nei) 瓦公約》《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等,不過是“令人討厭的小國際義(yi) 務”。
美國以所謂的反恐戰爭(zheng) 為(wei) 由,秘密拘押所謂的恐怖活動嫌疑人,大搞任意拘押和刑訊逼供。這些“黑監獄”踐踏法治和人權,已成為(wei) 美國洗不脫的人權劣跡。
林子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