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7月19日電 (記者 畢永光 楊伏山)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hui) 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論壇18日下午在福建廈門舉(ju) 辦,圍繞加強網絡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等話題展開探討,中外專(zhuan) 家學者共商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之道。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副台長胡勁軍(jun) 表示,加強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要堅定文化自信,通過網絡空間講好中華文明故事;要堅持美美與(yu) 共,引導全球青少年積極參與(yu) 網絡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jun) 表示,作為(wei) 致力於(yu) 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跨文化國際傳(chuan) 播機構,中新社、中新網近年來善用比較敘事,在國際傳(chuan) 播中突出講好文明互鑒的故事;注重以網為(wei) 媒,在融合發展中創新網絡文明交流方式;深耕特色優(you) 勢,在網絡空間中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深度;堅持守正創新,為(wei) 推動網絡文明建設、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ti) 貢獻力量。
該論壇由中央網信辦、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新聞社指導,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華語環球節目中心、中國新聞網主辦,《中國網信》雜誌承辦。論壇上,多位外國專(zhuan) 家、外籍代表圍繞中外文明如何以“網”為(wei) 橋交流互鑒分享了看法。
在中國定居22年的中國一阿拉伯國家博覽會(hui) 顧問委員會(hui) 委員肖克表示,如今,在很多外國年輕人眼中,中國最顯著的特征已經不隻是以往的“基建巨頭”,中國的高鐵、跨境電商、遊戲公司、社交軟件都非常吸引他們(men) 。
“(在中國)什麽(me) 事都可以用手機,我已經多年沒用過現金了,我需要的任何東(dong) 西都會(hui) 送到家門口,這就像科幻小說。”1988年起定居廈門的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結合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說,互聯網以人們(men) 從(cong) 未想象過的方式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麵麵,但它最大的可能性在於(yu) 幫助彌合人民之間、國家之間的障礙。
來自土庫曼斯坦的若賀曼是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讀書(shu) 的留學生。談及互聯網帶來的交流便利,他深有同感。“網絡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讀懂中國、了解中國提供了絕佳平台,也為(wei) 我們(men) 向世界各國講好留學生的中國故事,向中國朋友講好中亞(ya) 故事拓展了廣闊的渠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