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戲曲盔頭是中國傳(chuan) 統戲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豐(feng) 富的文化底蘊。在青海省王氏盔頭家族四代相傳(chuan) 已有百年曆史,今年54歲的王增孝作為(wei) 市級戲曲盔頭製作技藝第三代傳(chuan) 承人,從(cong) 事盔頭製作已有40多年。
【同期】青海省西寧市市級戲曲盔頭製作技藝第三代傳(chuan) 承人王增孝
最早的時候,我爺爺在戲曲劇團裏麵,就是農(nong) 村的戲曲班子裏麵,他是負責音響後台這一塊,從(cong) 那時候我爺爺就開始製作,就是劇團用的一些道具包括戲劇盔頭,到我父親(qin) 這裏已經形成規模了,他整個(ge) 就是給劇團專(zhuan) 門做這個(ge) 戲曲盔頭,我在小的時候看到他們(men) 製作盔頭的時候感到很好奇,閑的時候就是跟著幫忙做點小活,慢慢地就對這個(ge) 產(chan) 生了很大的興(xing) 趣,也愛上這個(ge) 製作盔頭技藝這一方麵的事情,最後就是一直想著把這個(ge) 盔頭學過來。
【解說】中國戲曲中,秦腔是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yu) 陝西、甘肅、青海等多地。王增孝製作的盔頭專(zhuan) 門為(wei) 西北地區的秦腔設計。
【同期】青海省西寧市市級戲曲盔頭製作技藝第三代傳(chuan) 承人 王增孝
我做的盔頭也是很有西北地區的這個(ge) 特色,帽形大氣、豪放。有朋友問我,他說王師傅你這個(ge) 帽子是屬於(yu) 京派,還是屬於(yu) 海派?還是屬於(yu) 哪一派?你這個(ge) 帽子跟我們(men) 的稍微有一點不一樣,我就把這個(ge) 也專(zhuan) 門研究了一下,最後就發現我們(men) 這個(ge) 帽子,跟人家的帽子就是不一樣,這個(ge) 帽形稍微高一點、大一點,它就是原汁原味我們(men) 青海西北地區秦腔的帽子,所以我就想著重新把這些東(dong) 西再整理出來,把這個(ge) 東(dong) 西原汁原味地傳(chuan) 承下去。
【解說】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盔頭的製作過程繁瑣且耗時較長,其中,點綢是最複雜的工序之一。
【同期】青海省西寧市市級戲曲盔頭製作技藝第三代傳(chuan) 承人 王增孝
最早的時候這一道工序就是點翠,他就是拿翠鳥的羽毛拿那個(ge) 藍顏色選上,選上以後就是點在盔頭上麵,有些頭飾頭麵上麵,後來翠鳥是國家保護動物,最後就是拿跟翠色一樣的綢緞和布,來代替這個(ge) 翠鳥的羽毛材料,所以我們(men) 現在製作盔頭的話,就是全部用點綢方式來完成這個(ge) 過程。
【解說】在張江中教授的指導和設計下,王增孝專(zhuan) 門製作了趙匡胤專(zhuan) 用的戲曲盔頭——太祖盔,以突出夏侯惇和趙匡胤的舞台造型形象。
【解說】在過去五六年時間裏,王增孝一直致力於(yu) 收集整理各種盔樣,他希望將傳(chuan) 統的盔樣和製作技藝傳(chuan) 承給下一代。
【解說】今年24歲的王晶璟是戲劇盔頭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chuan) 承人,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從(cong) 小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盔頭技藝,並對此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
【同期】青海省西寧市市級戲曲盔頭製作技藝第四代傳(chuan) 承人 王晶璟
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第四代傳(chuan) 承人,我會(hui) 緊跟父親(qin) 的腳步,在技藝上精益求精,並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留下來,並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