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去風險”實為美維護霸權的幌子

郭 言 發布時間:2023-07-28 08:55:00來源: 經濟日報

  伴隨“脫鉤論”遭遇事實破產(chan) ,“去風險化”在部分美西方政客鼓吹下粉墨登場。“脫鉤”是不加掩飾的反華政治策動,“去風險”則暗藏禍心,實為(wei) “脫鉤”的新馬甲,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鉤”之實。二者本質上都是“去中國化”,最終則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解決(jue) 不了美西方自身的問題,還會(hui) 反噬自身,拖累世界。

  在“脫鉤論”甚囂塵上的幾年中,中西方經貿關(guan) 係仍在不斷深化。美國、歐盟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歐中貨物貿易總額分別達6906億(yi) 美元和8563億(yi) 歐元,均創新高。美國不但未能實現“去中國化”的美夢,其人為(wei) 割裂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嚴(yan) 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的行徑,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批評。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報告指出,美方做法給德國帶來“去工業(ye) 化”威脅。阿根廷智庫機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加夫列爾·巴爾博認為(wei) ,美國慣於(yu) 利用其全球霸權地位攫取利益,罔顧對其他國家利益的影響。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更是直言,“與(yu) 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更不切實際”。

  眼看“脫鉤論”逐漸失去人心,一些美政客玩起新把戲,借助國際社會(hui) 對規避風險的普遍渴望,異化、炒作“去風險”經濟概念,一麵強調所謂“維護國家安全”底線,在言辭上淡化掩蓋“脫鉤”意圖,減少各方對其批評的壓力;另一麵將所謂風險與(yu) 中國“掛鉤”,企圖“名正言順”地和中國“脫鉤”。此種論調更具欺騙性和迷惑性,但究其本質仍是“去中國化”。比如,在新能源技術、重要礦物供應等方麵享受中國紅利,但在其收割壟斷利益的領域則以“去風險”為(wei) 由將中國排擠出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遏製中國正常的發展進步。

  無論華盛頓政客如何遣詞造句,謊言終究是謊言。從(cong) “脫鉤”到“去風險”,美方對華經濟交往的所謂“雷區”沒變,推動保護主義(yi) 的政策導向也未變,國際社會(hui)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維護其關(guan) 鍵技術壟斷地位方麵,當前美方一邊聲稱不“脫鉤”,一邊在所謂“小院高牆”戰略下加強對華打壓。近期美商務部再次以莫須有的罪名將31家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實體(ti) 增列至出口管製“實體(ti) 清單”;美方還拉攏日本、荷蘭(lan) 等組建“去中國化”的技術聯盟,將對華科技遏製從(cong) 單個(ge) 公司層麵擴展至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種種行徑,本質上早已超出國家間正常競爭(zheng) 範圍。

  歸根到底,部分美政客以冷戰對立視角看待中美關(guan) 係的錯誤思維從(cong) 來沒變,其口中的“去風險”不過是其維護霸權的幌子。中國是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超大規模市場蘊含著巨大發展潛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3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將達三分之一……中國是機遇而非風險,得到國際社會(hui) 的普遍認可。美方以“去風險”之名繼續行“脫鉤”之實,是與(yu) 全球化大潮下各國深度聯結、互利共贏的發展取向背道而馳,無法長久蒙蔽國際社會(hui) ,注定再次走向失敗結局。

  郭 言

  (經濟日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