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對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hui) 主席史蒂凡·哈通的采訪文章,這位歐洲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掌門人”表示,歐洲國家不應該炒作“企業(ye) 在華風險”,而是要致力於(yu) 提高歐盟的競爭(zheng) 力。他直言,歐洲無法通過“孤立自己”來降低風險。
報道稱,一段時間以來,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擔心企業(ye) “對中國的依賴”,“去風險”一詞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本月早些時候,德國政府還發布了首個(ge) “中國戰略”,以“去風險”的名義(yi) 警告德國企業(ye) 減少對華依賴。
但哈通認為(wei) ,歐洲各國政府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提高歐盟競爭(zheng) 力上,而不是炒作歐洲企業(ye) 在中國開展業(ye) 務的“風險”。他在德國斯圖加特的博世集團總部對《金融時報》表示,如果歐洲人想要保持競爭(zheng) 力,各國政府就需要把改善單一市場作為(wei) 目標。
他指出,歐盟27國內(nei) 部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你時常會(hui) 發現,在很多領域裏,歐洲國家之間的壁壘和進出口關(guan) 係要比在歐洲以外做生意更加糟糕。”
在哈通看來,對“去風險”話題的關(guan) 注至少意味著,歐洲政客們(men) 確實在研究“歐洲企業(ye) 的利益所在”這一問題。但他直言,“‘去風險’並不是一個(ge) 很好的術語,因為(wei) 它說得太簡單了……你無法通過孤立自己來降低風險。”
《金融時報》稱,中國在新興(xing) 的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中占據優(you) 勢地位,歐洲汽車行業(ye) 正努力跟上這場全球競爭(zheng) 的步伐。博世去年表示,將斥資20億(yi) 歐元培訓部分員工,以更好地適應電動汽車時代。本月早些時候,博世還宣布將向氫技術的研發與(yu) 製造投資25億(yi) 歐元。
中國市場在博世集團的業(ye) 務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去年,博世882億(yi) 歐元(約合6936億(yi) 元人民幣)的銷售額中,有大約一半來自歐洲以外的地區。英國路透社2月報道稱,博世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約占到其全球總銷售額的五分之一。
在過去十年間,博世在中國市場的累計投資額超過500億(yi) 元人民幣。今年1月,博世宣布投資10億(yi) 美元,在蘇州打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哈通當時在聲明中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充滿希望和活力。作為(wei) 一家跨國企業(ye) ,我們(men) 需要充分利用該國本土的研發能力和生產(chan) 能力。”
對於(yu) 部分西方政客炒作的“脫鉤”議題,已有歐洲多家企業(ye) 高管發出警告。4月,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hui) 主席康林鬆接受《圖片報》采訪時強調,中國與(yu) 歐洲、美國等全球經濟主要參與(yu) 者關(guan) 係密切,與(yu) 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隻會(hui) 讓德國大部分產(chan) 業(ye) 麵臨(lin) 風險。
德國默克集團首席執行官葛麗(li) 鶴也在6月的一場記者活動上表示,解除與(yu) 中國的貿易關(guan) 係將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jia) ,她希望通過對話緩和中國與(yu) 西方大國間的緊張關(guan) 係。葛麗(li) 鶴提醒說,“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福祉,帶來了更多創新與(yu) 合作,而我們(men) 卻正冒著失去它的風險。”(觀察者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