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

林子涵 發布時間:2023-08-01 09:1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環球熱點)

  歐盟近來在人工智能(AI)監管領域頻頻發力,相繼發起人工智能倫(lun) 理討論、推進人工智能立法並主動尋求對外拓展。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的目標能實現嗎?

  爭(zheng) 取製定全球標準

  路透社日前報道稱,歐盟正在開展“遊說閃電戰”,希望說服亞(ya) 洲國家“承認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領先地位”,使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成為(wei) AI監管領域的全球標準。目前,歐盟及成員國已派出官員與(yu) 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等至少10個(ge) 亞(ya) 洲國家就AI監管問題進行了商談。

  6月14日,歐洲議會(hui) 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結果通過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草案。該法案對AI係統進行風險分類,限製深度偽(wei) 造,並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透明度的要求。

  “歐盟在推進AI立法方麵邁出重要一步。歐盟正在爭(zheng) 取製定全球標準,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設置‘護欄’。”《紐約時報》稱。

  負責該法案工作的歐洲議會(hui) 意大利議員布蘭(lan) 多·貝尼菲也表示,歐盟立法者將為(wei) 世界其他地區構建“負責任的AI”“設定路徑”。

  歐盟此前就已開始在AI監管領域進行布局。2019年4月,歐盟委員會(hui) 發布人工智能倫(lun) 理準則,列出了評價(jia) “可信賴人工智能”的7項標準。2020年2月,歐盟出台《人工智能白皮書(shu) 》,提供多種政策選項,促進AI在歐盟的運用。2021年4月,歐盟委員會(hui) 提出《人工智能法案》草案,此後歐洲議會(hui) 和歐盟理事會(hui) 就此進行了多輪討論和修訂,並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後對原草案內(nei) 容進行了調整。2022年9月,歐盟委員會(hui) 發布《人工智能責任指令》提案,擬就AI造成的損害設定賠償(chang) 規則。

  德新社報道稱,按照歐盟立法程序,接下來,歐洲議會(hui) 、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hui) 將開展三方會(hui) 談,確定《人工智能法案》的最終條款。

  展現數字治理領域雄心

  分析指出,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主動出擊,展現了歐盟在數字治理領域的雄心。

  “歐盟希望其監管規則成為(wei) ‘黃金標準’,希望科技巨頭采納歐盟的新規則作為(wei) 其全球運營框架。”英國《衛報》稱。

  《華盛頓郵報》稱,歐盟的舉(ju) 措鞏固了其作為(wei) 科技監管領域全球領導者的地位。新立法將增加歐盟針對矽穀公司的監管工具。“如果法案通過,歐盟的規則可能會(hui) 影響世界各地的政策製定者。”

  “無論是前期發起對AI倫(lun) 理的討論,還是通過立法推進規則製定,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行動都較為(wei) 領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表示,歐盟一直希望扮演全球“規範性力量”的角色,在製定歐盟內(nei) 部規則後,通過多邊渠道,將自身規則推廣為(wei) 全球標準,形成“布魯塞爾效應”。在AI監管領域,歐盟也希望延續這一做法,在歐盟內(nei) 部率先鞏固AI監管體(ti) 係,並通過與(yu) 夥(huo) 伴國家合作,將歐盟規則向全球推廣,謀求AI監管領域的主導權。

  “歐盟在數字規則方麵的一係列主動出擊,與(yu) 歐盟增強‘數字主權’、追求戰略自主的理念一脈相承。”複旦大學中歐關(guan) 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yan) 少華表示,歐盟正在推進的《人工智能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麵的AI監管法案,也是繼《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之後,歐盟在數字監管領域推出的另一部重磅法案。歐盟希望複製《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在塑造全球隱私保護規則方麵的成功經驗,把AI監管的歐盟標準提升為(wei) 全球標準,引領AI監管領域的全球規則製定。

  歐盟的目標還在於(yu) 彌補自身劣勢。

  嚴(yan) 少華表示,目前,歐盟在全球AI相關(guan) 技術和產(chan) 業(ye) 方麵缺乏比較優(you) 勢,因此,歐盟試圖在AI監管領域發揮“規範性力量”,搶占製定監管規則的優(you) 先權。

  “歐盟已經意識到自身在AI領域先發優(you) 勢不足,因此,希望拿出強有力的監管方案,在規則標準上打造優(you) 勢。”楊成玉說。

  能否實現“布魯塞爾效應”

  在AI監管領域,歐盟能否實現其期待的“布魯塞爾效應”?

  “當前,世界各國日益重視AI引發的風險,對AI進行監管的共識在增強,這種國際環境有利於(yu) 歐盟推進AI監管立法。而且,歐盟內(nei) 部的多樣性使歐盟內(nei) 部規則有轉化為(wei) 全球標準的潛質,歐盟自身在技術監管和全球規則的塑造方麵也有大量成功經驗。此外,由於(yu) 科技界不希望多種監管標準並行,歐盟一旦率先批準《人工智能法案》,企業(ye) 料將積極遊說和推動其他監管規則與(yu) 之趨同,這反過來又會(hui) 加強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話語權。”嚴(yan) 少華說。

  “AI監管領域尚未形成通行的國際標準,歐盟擅長進行議程設置和標準製定,這有利於(yu) 其搶占國際規則製高點。”楊成玉說。

  不過,挑戰也不少。歐盟麵臨(lin) 的首要挑戰就是維持創新和監管間的平衡。

  據歐洲新聞電視台報道,斯坦福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包括穀歌PaLM2和OpenAI公司GPT—4在內(nei) 的大多數人工智能模型都不符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要求。該法案可能給科技企業(ye) 施加更多合規義(yi) 務。“科技企業(ye) 認為(wei) ,監管過度可能給AI戴上‘枷鎖’。”英國《金融時報》稱,近期,西門子、空客、雷諾、喜力等超過150家知名企業(ye) 的高管聯合給歐盟委員會(hui) 、歐洲議會(hui) 和歐盟成員國致公開信,表達擔憂:“歐盟擬議的規則將對AI模型進行嚴(yan) 格監管,這會(hui) 給參與(yu) AI開發的企業(ye) 帶來更高成本和過重負擔,從(cong) 而危及歐洲競爭(zheng) 力和歐盟推崇的技術主權。”

  合作夥(huo) 伴的態度也是未知數。路透社報道稱,針對歐盟日前發出的AI監管合作邀請,不少亞(ya) 洲國家“反應冷淡”,新加坡和菲律賓方麵表示將會(hui) “觀望”,日本方麵則表示更傾(qing) 向於(yu) 寬鬆的規定。

  技術和產(chan) 業(ye) 方麵的相對劣勢也可能削弱歐盟AI監管的“後勁”。“目前,歐盟在AI基礎研發、數字市場等方麵的競爭(zheng) 力相對不足。在與(yu) AI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芯片領域,歐盟也缺乏相應的先進製造能力。這都可能對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長遠布局構成挑戰。”楊成玉說。

  據歐盟發布的《2030數字指南針:歐洲數字十年之路》報告,全球數字技術大都在歐盟以外的地區開發,90%的歐盟數據由美國企業(ye) 管理,隻有不到4%的科技企業(ye) 來自歐盟,而歐盟地區製造的芯片隻占歐盟市場的10%。

  “AI發展日新月異,AI監管規則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歐盟需要在AI領域進行大量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chu) 備。目前看來,歐盟的準備並不充足。”嚴(yan) 少華說。

  林子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