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最新研究:中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地麵觀測網絡亟需新增52個站點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3-08-04 09:4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wei) 提升陸地碳匯估算精度,中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的地麵站點如何科學布局建設頗為(wei) 關(guan) 鍵。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提出,在現有8個(ge) 站點基礎上再新增52個(ge) 站點,是當前構成中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地麵站點觀測網絡的最具性價(jia) 比方案。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8月2日向媒體(ti) 發布消息說,該所汪宜龍副研究員和田向軍(jun) 研究員聯合多名科研同行合作研究提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的地麵站點布設方案,他們(men) 通過優(you) 化大氣二氧化碳觀測站點選址,認為(wei) 在中國建立60個(ge) 大氣二氧化碳觀測站點很有必要。這項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在已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

  據論文第一作者汪宜龍介紹,陸地生態係統碳匯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支撐,厘清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匯的大小和時空分布,對於(yu) 了解碳匯現狀和預估未來碳匯潛力至關(guan) 重要,也為(wei) 中國製定減排增匯政策措施、實現碳中和目標起到關(guan) 鍵支撐作用。

  大氣反演法是一種測量碳匯的方法,是基於(yu)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數據與(yu) 大氣傳(chuan) 輸模型,結合人為(wei) 源二氧化碳排放清單,評估陸地碳匯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國高標準的地麵二氧化碳觀測站點較稀疏,是大氣反演估算中國陸地生態係統碳收支的“瓶頸”問題。因此,如何擴展、優(you) 化現有觀測網絡,通過科學經濟方法選址,新增大氣二氧化碳觀測站點,提高中國陸地碳匯的估算精度是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

  汪宜龍表示,本項合作研究采用最優(you) 化思路,遍曆所有模型網格,在現有站點基礎上找到最優(you) 的新增站點位置,通過反複迭代,最終選取52個(ge) 新增站點,連同現有8個(ge) 站點共同構成中國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地麵站點觀測網絡。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在現有站點基礎上,亟須在植被生長季生產(chan) 力較高的東(dong) 南、東(dong) 北、華北和青藏高原地區增設二氧化碳觀測站點。若在中國建設30個(ge) 觀測站點,可將碳匯估算的不確定性從(cong) 10億(yi) 噸碳每年降低至3億(yi) 噸碳每年;建設60個(ge) 觀測站點,可將不確定性進一步降低至2億(yi) 噸碳每年。進一步研究還證明,該觀測網絡具有廣泛適用性,當反演使用不同輸入和配置時,它仍對中國碳匯有較高的估算精度。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田向軍(jun) 指出,此次研究中提出的站點位置包含現有衛星覆蓋度較低的區域和地形複雜區域,可與(yu) 衛星觀測資料形成有效互補。這些站點將成為(wei) “天-空-地”綜合碳觀測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於(yu) 中國二氧化碳收支反演和精準核算。(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