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展示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之美(僑界關注)

楊 寧 發布時間:2023-08-07 09:0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受訪者供圖

  “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戲劇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逐漸走出國門。在美國紐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men) 把中國戲曲、皮影戲等創新融合,向觀眾(zhong) 展示中國傳(chuan) 統表演藝術之美。

  “我知道我的夢想很大”

  50年前,馮(feng) 光宇誤打誤撞考進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係。《小放牛》《貴妃醉酒》《打漁殺家》,下腰、臥魚、走台步……馮(feng) 光宇被博大精深的京劇深深吸引,開啟了她與(yu) 中國傳(chuan) 統表演藝術的不解之緣。

  大三讀《世界戲劇史》時,馮(feng) 光宇遺憾地發現,中國戲劇隻被草草帶過。為(wei) 了助力中國戲劇走上世界舞台,馮(feng) 光宇決(jue) 定出國了解西方戲劇文化。“我知道我的夢想很大,知己知彼才可能實現。”她說。

  在紐約大學,馮(feng) 光宇專(zhuan) 攻西方戲劇理論和曆史。學習(xi) 之餘(yu) ,馮(feng) 光宇廣泛觀看他國戲劇。日本“山海塾”劇團至今仍令她念念不忘:“他們(men) 不光是在演戲,更是在探討生命和宇宙的真諦。我被震撼到了!”

  每年,馮(feng) 光宇都會(hui) 參加在紐約中央公園舉(ju) 辦的莎士比亞(ya) 戲劇節。來自世界各地的優(you) 秀戲劇在那裏上演。“很多表演讓我覺得驚豔。它們(men) 在詮釋人類共同情感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文化印記。”馮(feng) 光宇感歎。

  初到紐約,她參加了當地十分有名的戲劇年會(hui) 。“我結束示範表演後才發現,原來參與(yu) 的學員都是很有名望的戲劇係教授。”機緣巧合其實離不開人自身的努力。到紐約以後,馮(feng) 光宇沒有打工賺取小費,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論學習(xi) 和戲劇表演上,希望真正地“知己知彼”。

  在了解西方戲劇的過程中,馮(feng) 光宇會(hui) 不自覺地將其與(yu) 中國戲劇做比較。“西方戲劇理論性強,人們(men) 在理論指導下做戲劇,並通過戲劇完善理論。”馮(feng) 光宇解釋道,“中國戲劇的文化內(nei) 涵更加深厚,也更注重實踐。”這些感悟給了馮(feng) 光宇極大鼓舞,讓她更有信心傳(chuan) 播中國戲劇文化,豐(feng) 富世界戲劇舞台。

  “我是有備而來”

  在紐約,戲劇演員們(men) 往往根據演出需要在不同劇團間輾轉,大多沒有固定的歸屬。馮(feng) 光宇也不例外。一次演出結束後,“你是這個(ge) 劇團成員嗎”的問題讓馮(feng) 光宇開始思考:“這個(ge) 問題點醒了我。我決(jue) 定在紐約成立一個(ge) 主打中國藝術的劇團,而不隻是成為(wei) 別人的一小部分。”

  “我是有備而來。”馮(feng) 光宇早早在國內(nei) 定製了幾套戲服、購置了整套頭麵和表演道具,還學會(hui) 了戲曲化妝,做好了萬(wan) 全準備。“要做中國戲劇,還是得用我們(men) 自己的‘裝備’。” 她驕傲地說。

  1990年,馮(feng) 光宇創立中國戲劇工作室,正式邁出夢想起航的第一步。她廣泛參與(yu) 論壇講座、翻譯戲曲劇本、進行京劇表演,不遺餘(yu) 力地傳(chuan) 播中國戲曲文化,逐漸進入美國人的藝術圈。

  一次偶然機會(hui) ,馮(feng) 光宇結識了在紐約傳(chuan) 播皮影文化的喬(qiao) ·韓佛瑞。在喬(qiao) 的指導下,馮(feng) 光宇很快學會(hui) 了操控皮影。誌同道合的兩(liang) 人逐漸達成共識:合並皮影劇團和戲劇工作室,成立紐約美華劇坊。馮(feng) 光宇和她的丈夫史蒂芬·凱派林共同擔任藝術總監一職。

  “我先生是學傀儡戲的。專(zhuan) 業(ye) 的冷門和眼界的開拓讓我們(men) 迫切地追尋新東(dong) 西。”馮(feng) 光宇說,“對我來說,做戲劇最重要的就是原創。”

  如何實現傳(chuan) 統技藝和現代科技的結合?馮(feng) 光宇和丈夫提出在幕布前的投影儀(yi) 上表演小皮影的獨特技法,讓皮影戲更加適合現代劇場。“這樣做,不僅(jin) 擴大了觀眾(zhong) 範圍,而且增強了演出效果。”她說。

  20多年來,紐約美華劇坊自編自導自演了30餘(yu) 出跨界、跨文化的原創劇目。他們(men) 將中國戲曲、皮影戲與(yu) 現代舞、歐洲民間故事、玩具劇場相結合,讓傳(chuan) 統技藝和現代影戲交相呼應,贏得了當地人的稱讚。馮(feng) 光宇團隊的原創劇目《老虎物語》獲得了首屆上海國際木偶節的最佳導演、造型和藝術創新獎,廣受好評。

  “我們(men) 要貼近今人”

  在馮(feng) 光宇看來,無論是京劇還是皮影,創新都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來源。“我們(men) 不能永遠複製老祖宗,每一代藝術家都要有屬於(yu) 自己時代的貢獻。”馮(feng) 光宇說。

  起初,馮(feng) 光宇並不太敢製作布袋戲,“盡管有所了解,但技術難度仍讓我心生怯意。”後來,她聽說紐約當地有個(ge) 表演布袋戲的醫生。“連外行人都有勇氣嚐試,我又有什麽(me) 理由退縮呢?”就這樣,馮(feng) 光宇踏上了另一條賽道。

  傳(chuan) 統布袋戲大多以人物為(wei) 主,但在可行性和觀眾(zhong) 接受度的雙重考量下,馮(feng) 光宇和團隊選擇“十二生肖”作為(wei) 主題。“我們(men) 的表演重點不在於(yu) 展示基本功,而是要傳(chuan) 播中華文化。”馮(feng) 光宇說,“我們(men) 想到了從(cong) 中國成語作為(wei) 切入點。”塞翁失馬、守株待兔、馬到成功、狡兔三窟……富有深刻哲理和文化內(nei) 涵的成語和布袋戲的別樣碰撞,迅速得到當地人的喜愛和歡迎。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價(jia) 值觀都有了很大改變,“如果還按照傳(chuan) 統劇目演出,觀眾(zhong) 很可能會(hui) 不理解,因此我們(men) 要貼近今人。”馮(feng) 光宇最引以為(wei) 傲的是對《小紅帽》的改編。

  用京劇和昆曲相結合的形式演繹《小紅帽》,既解決(jue) 了戲曲難聽懂的問題,又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色。“很多美國人接受不了京劇的配樂(le) ,我們(men) 就換成昆曲、昆笛;存在語言障礙,我們(men) 就嚐試用英文演出。”馮(feng) 光宇介紹道。

  獨具匠心的表演贏得觀眾(zhong) 的一致好評,改編的《小紅帽》劇目走進了大都會(hui) 博物館、自然曆史博物館以及多所大學。在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演出時,一名小朋友興(xing) 奮地說:“我前陣子才看過你們(men) 的表演,真的很好看,所以我又來了!”

  “我要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馮(feng) 光宇說,“盡管很難,但隻要我還在做,我就是成功的。”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