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政府進一步推動對華“戰略競爭(zheng) ”,旨在降低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度,甚至企圖把中國“擠出”現有國際經濟體(ti) 係的“脫鉤斷鏈”論調一段時間以來在華盛頓甚囂塵上。充斥著更多主張本土主義(yi) 、保護主義(yi) 的極右翼力量和反華鷹派的第118屆國會(hui) 則顯然更為(wei) 危險和極端,試圖推動對華“脫鉤斷鏈”從(cong) 關(guan) 鍵和高科技領域向範圍更廣、程度更深的方向發展。
自上任以來,新一屆國會(hui) 提出了多項試圖推動對華大麵積甚至顛覆性“脫鉤斷鏈”的法案,大致可分為(wei) 四類。一是瞄準進一步收緊出口管製、新設對華投資審查機製等“脫鉤”措施的法案,如參議院民主黨(dang) 領袖舒默新提出的“中國競爭(zheng) 法案2.0”。同時,近期拜登政府正在醞釀強化對華直接投資審查的新規,這一擬議中的政策脫胎於(yu) 上屆國會(hui) 於(yu) 2022年提出的“250年未見”的“國家關(guan) 鍵能力防禦法案”。二是在農(nong) 業(ye) 、能源等傳(chuan) 統合作基礎較好領域新增“脫鉤”舉(ju) 措的法案,如提出“2023年促進農(nong) 業(ye) 保障和安全法案”,眾(zhong) 議院通過“保護美國戰略石油儲(chu) 備法案”等。三是儲(chu) 備台海“極限情境”下對華舉(ju) 措的法案,包含對華經濟金融製裁等具體(ti) 條款。四是試圖推動中美經貿關(guan) 係大幅“倒退”的法案,如提出廢除與(yu) 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guan) 係”的“中國貿易法案”,以及眾(zhong) 議院通過的“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等。
一時間,美國國會(hui) 大有把中美經貿關(guan) 係“全盤推翻”之姿態,不僅(jin) 意欲“解構”這一關(guan) 係長期發展的基礎,而且企圖“框定”其未來走向,甚至擺出不惜挑起“經濟戰”的架勢。與(yu) 白宮所聚焦的關(guan) 鍵和新興(xing) 領域“精準脫鉤”不同,國會(hui) 更傾(qing) 向於(yu) 把這一非理性情緒拓展蔓延至更廣泛領域。然而,正如很多涉華法案最終走向“擱淺”,國會(hui) 在“脫鉤斷鏈”上的消極動向仍然麵臨(lin) 多重質疑。
首先,行政部門如何接招。當前,拜登政府在對華“脫鉤”議題上可謂是左右為(wei) 難。美國想要實現“競贏”目標,但又難以承受“脫鉤”的高昂成本和對自身反噬,因此在新拋出所謂對華關(guan) 係“去風險”論調的同時,又反複強調不願意對華“脫鉤”。究其本質,白宮顯然是“既要又要”,“去風險”意味著要繼續聚焦高技術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鉗製中國,搞安全化、政治化和小圈子化操作,而“不願脫鉤”則透露出試圖避免“脫鉤”政策無限製擴大化和非理性極端化的傾(qing) 向。包含不少極端措施的法案一旦最終“成法”,則短期內(nei) 難以撤銷和轉圜。這將很大程度壓縮白宮未來對華政策空間和靈活性,並把美國自身置於(yu) 極大的不確定性中。白宮如何應對這些“立法”對其自身而言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其次,美國工商界買(mai) 不買(mai) 賬。今年以來,美國工商界高管密集來華,展現出繼續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和市場、繼續擴大在華業(ye) 務的意願和信心。中國美國商會(hui) 調查顯示,美國企業(ye) 對未來兩(liang) 年在華營商前景更為(wei) 樂(le) 觀,對中國經濟複蘇和對中國國內(nei) 市場的樂(le) 觀預期進一步向好。在美國工商界中,無論是傳(chuan) 統上對華開展積極合作的在華企業(ye) 、金融界等群體(ti) ,還是美國國內(nei) 的高科技企業(ye) 乃至中小企業(ye) ,不願對華“脫鉤”仍然是普遍和主流訴求。
再次,國際社會(hui) 接不接茬。美國國會(hui) 在“脫鉤斷鏈”上看似來勢洶洶,實則是極少數群體(ti) ,並不能代表國際社會(hui) 主流。經濟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轉的曆史大勢,維護開放的世界經濟和貿易體(ti) 係仍是國際社會(hui) 的民心所向。近期,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領導人不斷強調團結應對全球問題,明確反對世界經濟碎片化。多個(ge) 發達經濟體(ti) 和發展中經濟體(ti) 的領導人也表達不願對華“脫鉤”的堅定信號,而這其中不乏包括歐盟在內(nei) 的美國的“盟友夥(huo) 伴”。
中美經貿關(guan) 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不是我贏你輸,更不應該被政治化。經濟全球化仍然是大勢所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然是時代的潮流,人心所向。中國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世界提供新機遇,獲得了國際社會(hui) 越發廣泛的認同和正向反饋。美國國內(nei) 特別是國會(hui) 鼓吹“脫鉤斷鏈”的政治勢力愈走極端,就愈發會(hui) 被邊緣化。
(作者龔婷 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