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一些國家積極發展城市農業(國際視點)

劉 慧 畢夢瀛 黃培昭 發布時間:2023-08-18 09:0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色列一家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在超市、餐館和購物中心的室內(nei) 外安裝了多處便攜式城市垂直農(nong) 場裝置。在這樣的“農(nong) 場”中,蔬菜垂直排列在牆壁上的容器裏,減少對水和土壤的使用,提高種植效率,供顧客選購。圖為(wei) 一名工作人員在一家超市旁的垂直農(nong) 場查看蔬菜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lun) 攝

  城市農(nong) 業(ye) 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居民食物供應韌性的一大途徑。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發展城市農(nong) 業(ye) ,提供資金、技術、人員等支持,推進多種形式的城市農(nong) 場項目建設。這不但促進了土地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還增加了城市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兼具農(nong) 業(ye) 體(ti) 驗、教育等功能,吸引更多市民參與(yu) 其中。

  新加坡——

  垂直種植推動城市菜園增產(chan)

  走進新加坡林厝港的天鮮農(nong) 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白色大棚。大棚裏矗立著一座座高6米的塔狀鋁框架,上麵覆蓋著多層種植槽,翠綠的奶白菜長勢喜人。大棚上安裝著兩(liang) 排太陽能板,用來為(wei) 種植係統供電。作物采用智能灌溉技術,通過獨特的水力驅動設備,種植槽每隔幾小時就會(hui) 圍繞鋁框架緩慢旋轉,確保每株植物獲得均勻的光照和灌溉。“驅動一座這樣的鋁框架每小時僅(jin) 需0.04千瓦時電力,也就是一個(ge) 燈泡的電力。”農(nong) 場員工黃國樑說。

  天鮮農(nong) 場是新加坡最早采用垂直種植技術培養(yang) 蔬菜的農(nong) 場之一,致力於(yu) 以最少的土地、水和能源實現更高的單位產(chan) 出。農(nong) 場的一樓由改裝過的貨運集裝箱搭建,隔離出小池塘、控製室等。黃國樑向記者介紹,小池塘裏麵養(yang) 著魚蝦,池水過濾後可用來灌溉二樓的蔬菜,過濾出的魚蝦排泄物、浮遊植物等還可用作蔬菜肥料,形成低碳的可持續運作模式。

  黃國樑用手捏了捏種植槽裏的土壤向記者介紹,培育蔬菜的土壤都是有機的,含有天然營養(yang) 成分,技術人員會(hui) 根據不同植物需要的養(yang) 分配比來調整土壤成分。透光大棚既保證了穩定的溫度和濕度,也可以較好地防治病蟲害。大棚裏的蔬菜生產(chan) 周期一般在21—28天左右,這座農(nong) 場每月產(chan) 出蔬菜可達3000公斤。與(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相比,單位土地麵積的產(chan) 量至少提高了10倍,水的使用量減少了95%,人力節省了約80%。“到了收獲期,工人隻需站在鋁框架前,等著種植槽移動到麵前,然後用剪刀剪下蔬菜,稱好重量,放入包裝袋。”黃國樑說,整個(ge) 農(nong) 場占地約3.6公頃,全麵投入生產(chan) 後大概需要30名工人即可,蔬菜產(chan) 量可解決(jue) 新加坡約1%人口的需求。

  新加坡90%的食物依賴進口。為(wei) 增強食物自主供給能力,新加坡政府推出“30·30”願景,提出力爭(zheng) 在2030年使本地農(nong) 產(chan) 品滿足30%民眾(zhong) 的需求。政府鼓勵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行業(ye) 采用創新技術提高生產(chan) 力,並通過農(nong) 業(ye) 食品業(ye) 轉型基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基金、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等為(wei) 城市農(nong) 業(ye) 發展提供資金、資源支持。

  目前,這樣的垂直農(nong) 場在新加坡越來越多,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一種創新解決(jue) 方案。運營天鮮農(nong) 場的天匯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黃順和表示,圍繞農(nong) 場還可以建起餐廳、民宿等,吸引遊客前來參觀,“這樣既能滿足社區的糧食、蔬菜需求,也能使農(nong) 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吸引更多年輕人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yu) 環境部部長傅海燕強調,技術和創新是實現“30·30”願景的關(guan) 鍵推動因素。

  巴西——

  “裏約菜園”助力打造“沃土”城市

  在巴西裏約熱內(nei) 盧北部的曼吉紐斯貧民區的社區菜園,當地居民費雷拉正在為(wei) 生菜施肥。菜園開在一塊狹長的空地上,由一排排自建大棚組成,麵積相當於(yu) 4個(ge) 標準足球場大小,可為(wei) 社區800餘(yu) 戶家庭提供蔬菜。費雷拉介紹:“每周五我們(men) 會(hui) 去社區集市售賣這些蔬菜,因為(wei) 價(jia) 格合理,通常不到半小時就賣光了。”

  裏約市政府正積極推動“裏約菜園”計劃,持續推進城市農(nong) 場項目建設,緩解食品價(jia) 格上漲對居民生活的衝(chong) 擊。“裏約菜園”計劃負責人、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巴羅斯說:“我們(men) 想將裏約打造成一座可以稱得上‘沃土’的城市,它在消耗食物的同時可以生產(chan) 足夠食物。”巴羅斯表示,目前裏約全市有各類社區菜園400多個(ge) ,其中約60個(ge) 菜園受“裏約菜園”計劃支持,該計劃項目下種植的有機食品產(chan) 量累計達1000噸。在距離曼吉紐斯貧民區約半小時車程的馬杜雷拉區的一處空地上,政府正對現有的城市農(nong) 場進行擴建,預計2024年完工後這一城市農(nong) 場的麵積將達到15個(ge) 標準足球場大小,惠及約5萬(wan) 個(ge) 家庭。

  “裏約菜園”一般利用社區的閑置空地種植果蔬,主要雇用當地居民來經營。政府會(hui) 為(wei) 入選項目提供農(nong) 業(ye) 技術援助,包括對供水、日照和土地的物理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性、可行性分析等。入選項目不得使用礦物肥料、農(nong) 杆菌毒素或殺蟲劑。政府還會(hui) 為(wei) 項目提供津貼、種子、工作服、勞作防護設備、耕種工具、有機肥料等。

  社區菜園生產(chan) 的果蔬一半會(hui) 被用來供給社區內(nei) 有需要的弱勢群體(ti) 或機構,如貧困家庭、托兒(er) 所、收容所等;另一半以低價(jia) 在菜園附近出售,售賣所得可用來購買(mai) 新的設備,形成良性循環。裏約市政府官員加利亞(ya) 多表示,社區菜園產(chan) 出的有機食品質量有保障,“城市人口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結合正在造福社會(hui) ”。

  以色列——

  屋頂農(nong) 場注重有機水培栽種

  在以色列海濱城市特拉維夫市中心,有一條繁華的迪森高夫大街,以這條街命名的迪森高夫中心是特拉維夫曆史最悠久的購物商場之一。隨處可見的綠植和盆栽,把整座商場裝扮得生機盎然。該商場的一大亮點是屋頂的“城市綠蔬”農(nong) 場,每月能產(chan) 出1萬(wan) 多棵蔬菜,所有果蔬均采用有機水培方式栽種。

  “城市綠蔬”屋頂農(nong) 場始建於(yu) 2015年,由特拉維夫市政府和迪森高夫中心合作建立。農(nong) 場占地約500平方米,有兩(liang) 個(ge) 溫室,一次輪作可收獲西紅柿、辣椒、黃瓜、甜瓜、沙棘、柑橘等17種不同果蔬。農(nong) 場采用可持續種植技術,如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蔬菜主要依靠深層水植泡沫筏係統培養(yang) ,這種先進的無土壤水培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法使蔬菜生長得更快,且節約用地、用水,蟲害也大幅減少。

  除了提供新鮮果蔬外,“城市綠蔬”農(nong) 場還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了一係列農(nong) 業(ye) 課程、工作坊和園藝活動,包括如何種植蔬菜、如何製作堆肥、如何照料植物等,旨在幫助人們(men)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減少浪費,更合理地利用資源。

  特拉維夫市還推出了“城市花園”和“食品公園”等城市農(nong) 業(ye) 開發項目,將城市荒地開發改造為(wei) 蔬菜公園,種植各種水果、蔬菜,在美化城市的同時,產(chan) 出大量果蔬。

  以色列其他城市也積極發展城市農(nong) 業(ye) 。北部城市海法建起了垂直農(nong) 場,通過使用高科技灌溉係統,在一個(ge) 較小的空間內(nei) 種植大量果蔬,節約了水和土地資源。經過多年實踐,以色列在發展城市農(nong) 業(ye) 方麵積累了較為(wei) 豐(feng) 富的經驗,運用並推廣了許多新方法、新技術,如水培法、魚菜共生法、氣培法等,使農(nong) 業(ye) 能以一種簡便高效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