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小城大業 | 為何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有股“燒餅香”?

殷利 徐路 沈凱 徐珊珊 發布時間:2023-08-24 08:33:00來源: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你拉的小提琴,很可能產(chan) 自這裏

  ——江蘇省泰興(xing) 市黃橋鎮,

  這座以“黃橋燒餅”聞名的小鎮。

  黃國建 攝

  除了會(hui) 做燒餅,

  黃橋人還琢磨起提琴的製造,

  並且做出了大文章。

  在黃橋這座小鎮,

  每年小提琴產(chan) 量達95萬(wan) 把,

  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70%、全球市場的30%。

  黃國建 攝

  黃橋小鎮琴聲“飄香”海外,

  小提琴每年出口銷量達72萬(wan) 把,

  占中國小提琴出口量的53%,

  年產(chan) 值超10億(yi) 元。

  航拍黃橋鎮。黃國建 攝

  一把“黃橋造”小提琴,

  憑借什麽(me) 遠銷海外,

  讓一座小鎮獲得了全世界的關(guan) 注?

  從(cong) 一把琴頭出發的全產(chan) 業(ye) 鏈小鎮

  20世紀60年代,還在黃橋鎮小型樂(le) 器配件車間,為(wei) 上海樂(le) 器廠加工琴頭和弓杆的製琴工人怎麽(me) 也沒能想到,這裏的小提琴聲會(hui) 奏響全世界。

  現任江蘇鳳靈樂(le) 器集團董事長的李書(shu) ,便是當時的一名學徒工。當年,為(wei) 了盡快學好技術,不懂琴的李書(shu) 白天跟著老師傅學習(xi) ,業(ye) 餘(yu) 時間放棄休息堅持自學,每天工作長達16小時之久。

  提琴製作。黃國建 攝

  發展初期,黃橋以低成本模式,迅速占領國內(nei) 市場。然而當時黃橋鎮的小提琴製作水平低,打不進國際市場,整個(ge) 產(chan) 業(ye) 遇到了瓶頸。

  改變這一局麵的是一份為(wei) 期10年的聯營協議。

  1985年,上海提琴廠泰興(xing) 分廠成立。時任廠長的李書(shu) 在總結聯營經驗時說:“我們(men) 跟上海提琴廠聯營,對方負責技術、供應、銷售,我們(men) 負責生產(chan) 、質量管理,實際上是對方的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這一聯營,看上去我們(men) 是配角,可是我們(men) 借用對方的資源優(you) 勢,不僅(jin) 使我廠在生產(chan) 技術和企業(ye) 管理方麵一下子進步了20年,而且還帶來了市場和機遇。”

  小提琴生產(chan) 車間。黃國建 攝

  乘著鄉(xiang) 鎮企業(ye) 蓬勃發展的東(dong) 風,1995年,黃橋這家小小的琴廠年產(chan) 量位居全國第一。

  不止於(yu) 此,為(wei) 了打入國際市場,黃橋鎮的提琴行業(ye) 在材料和技術上不斷鑽研創新,他們(men) 首創了一種對提琴木料處理的新技術,提高了效率和音質。

  航拍江蘇鳳靈樂(le) 器集團。黃國建 攝

  技術上的突破,使小提琴品質得到大幅提升。經過多年的發展,黃橋提琴的製作形成了全產(chan) 業(ye) 鏈,周邊鄉(xiang) 鎮也出現製造油漆和機器模具的相關(guan) 配套企業(ye) 。黃橋小提琴的市場份額迅速登上了全球第一。

  如今,黃橋鎮發展成為(wei) 擁有200多家樂(le) 器加工企業(ye) ,產(chan) 值超過24億(yi) 元的樂(le) 器生產(chan) 基地。黃橋鎮遍布230餘(yu) 家製琴相關(guan) 企業(ye) ,在20多萬(wan) 人口中,3萬(wan) 多人從(cong) 事製琴行業(ye) 。

  製作一把小提琴,要幾個(ge) 步驟?

  小提琴聲旋律優(you) 美,不同的提琴音色不同。一把小提琴的誕生,需要多少道工序?其間的製作工藝究竟有多講究?

  提琴製作。黃國建 攝

  天剛蒙蒙亮,37歲的黃橋人陳霞就趕赴生產(chan) 車間,開始了一整天的工作。

  兩(liang) 年來,陳霞每天重複同樣的動作:彎著腰,手持電動螺絲(si) 機給樂(le) 器上琴弦。她說:“力道很重要,稍微一點差池就會(hui) 影響音質。這份工作就是熟能生巧,現在完全是憑感覺,一天可以安裝三四十把提琴的琴弦。”

  陳霞是黃橋鎮上規模最大的提琴製造廠——江蘇鳳靈樂(le) 器集團的一名員工。除了琴弦安裝,每天在生產(chan) 線一線忙碌的,還有修光嵌線、提琴打磨等各道小提琴製作工序的手藝人。

  這當中不少是當地的農(nong) 民,洋氣的小提琴讓黃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提琴製作。徐珊珊 攝

  小提琴製作工藝有很多種,製琴師手工精細化作業(ye) 最為(wei) 關(guan) 鍵。

  “我們(men) 的小提琴共有197道製作工序,從(cong) 選料到雕刻,從(cong) 修光到油漆,每一道都要進行嚴(yan) 格的把控。小提琴的製作過程,就像是在雕刻工藝品一樣。每個(ge) 環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江蘇鳳靈樂(le) 器有限公司生產(chan) 副總經理張文舉(ju) 說。

  從(cong) 木頭到小提琴,耗時多久?張文舉(ju) 說,“木頭要經過三年的風幹才能進烘房,一個(ge) 月之後將其剖開,加工成木板。而將加工後的木板製作成小提琴,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夠了。”

  從(cong) “造琴小鎮”走向“愛樂(le) 之城”

  黃橋學生拉小提琴。黃國建 攝

  “肩膀、手臂放鬆,按弦指根發力”……暑假期間,黃橋鎮上的音樂(le) 教室裏,傳(chuan) 來陣陣悠揚的琴聲,學生拉小提琴,音樂(le) 老師在一旁打著拍子,講授提琴技法。

  小提琴早已融入了當地生活。黃橋的小學和初中校園裏,幾乎每個(ge) 孩子都會(hui) 演奏一門樂(le) 器。行走在黃橋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時常有清脆悅耳的小提琴聲傳(chuan) 來。

  老一代製琴,新生代接力傳(chuan) 承,趟出一條產(chan) 業(ye) 發展新路。

  徐小峰是土生土長的泰興(xing) 人,2001年考入上海音樂(le) 學院提琴研製室,係統地學習(xi) 相關(guan) 理論知識,畢業(ye) 後又進入中央音樂(le) 學院深造,現為(wei) 國家高級製琴師、泰興(xing) 新生一代製琴人。

  徐小峰製琴。黃國建 攝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徐小峰在製琴界產(chan) 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參與(yu) 研製新材料,提高了音質的穿透力、均勻度,使提琴音質達到更好效果。

  學有所成的徐小峰不忘反哺家鄉(xiang) ,他將專(zhuan) 業(ye) 的小提琴製作技術帶回黃橋,成立工作室,為(wei) 當地製琴企業(ye) 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培養(yang) 了上百位小提琴製作師。

  呂官寶指導女兒(er) 呂逸菲練琴。受訪者供圖

  呂官寶是一名“琴二代”,父親(qin) 呂伯健和李書(shu) 曾一起創業(ye) 。在父親(qin) 的帶動下,呂官寶也走上了製琴之路,他一年隻做幾十把,一把高端琴賣到10多萬(wan) 元。

  讓呂官寶欣慰的是,他的女兒(er) 呂逸菲順利考入沈陽音樂(le) 學院附中。手握“接力棒”的女兒(er) ,一拉起父親(qin) 做的大提琴,氣定神閑、輕鬆自在。

  製琴師仇新亮。徐珊珊 攝

  “80後”仇新亮是靚琴坊的創辦人,他的工作室就設在江蘇鳳靈樂(le) 器集團的街對麵,房間裏掛滿了樂(le) 器,從(cong) 這裏每年要售出幾百把提琴。

  談及黃橋這些年的變化,仇新亮說,“新一代製琴師迅速成長起來,也帶來了各式創意想法。如今,小鎮提琴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產(chan) 業(ye) 鏈也更加完善、豐(feng) 富。”

  “國際樂(le) 器演奏日”活動現場。黃國建 攝

  6月21日是“國際樂(le) 器演奏日”。這項活動起源於(yu) 法國,目前已遍及世界上百個(ge) 國家和地區,是一個(ge) 國際化、公益化、大眾(zhong) 化的音樂(le) 文化盛事。

  自2017年起,“6·21國際樂(le) 器演奏日”中國主會(hui) 場已經連續7年選在享有“東(dong) 方克雷蒙納”美譽的黃橋,這一天成了黃橋人的特殊節日。

  “琴韻小鎮”。黃國建 攝

  近年來,圍繞樂(le) 器產(chan) 業(ye) 鏈的前伸後延,黃橋鎮正積極打造樂(le) 器產(chan) 業(ye) 、樂(le) 器文化、音樂(le) 文化旅遊以及城市功能“四位一體(ti) ”的“琴韻小鎮”。

  同時,當地建成“綠島項目”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對樂(le) 器生產(chan) 過程中的打磨、塗裝等工藝實施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提高樂(le) 器企業(ye) 生產(chan) 的效率和品質。

  航拍黃橋鎮。黃國建 攝

  秋意漸起,傍晚涼風習(xi) 習(xi) ,一陣陣悠揚、舒緩的提琴旋律從(cong) 黃橋鎮的市民廣場響起,人們(men) 席地而坐,聆聽月下琴聲,肆意歡笑,生活和文化氣息氤氳開來。

  作者:殷利 徐路 沈凱 徐珊珊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