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拉美地區的光伏、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鋰、铌等儲(chu) 量豐(feng) 富,在綠色“一帶一路”框架下同中國發展新能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環境挑戰的潛力巨大。綠色“一帶一路”合作有助於(yu) 拉美國家實現發展、減少貧困,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關(guan) 係,與(yu) 過去西方主導的、附帶條件的“合作”方式截然不同。
作 者
馬爾科斯·科爾德伊羅·皮雷斯 (Marcos Cordeiro Pires)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張敏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20年來,中國同拉美國家的關(guan) 係取得了長足發展。除了貿易和投資,我們(men) 還看到了雙方政治關(guan) 係的深化。近年來,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以及最近的洪都拉斯紛紛擁抱一個(ge) 中國原則,相繼同台灣“斷交”,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或恢複外交關(guan) 係。
雙方關(guan) 係的目標是明確和公開的。2008年和2016年,中國分別發表了兩(liang) 份關(guan) 於(yu) 中國與(yu) 拉美地區關(guan) 係的白皮書(shu) ,不斷尋求合作、經濟互補和互利共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的白皮書(shu) 中強調,雙方必須加強高附加值行業(ye) 合作。
2018年於(yu) 智利首都聖地亞(ya) 哥舉(ju) 行的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hui) 議成果文件強調,中國認為(wei) 拉美國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自然延伸。目前,已有22個(ge) 拉美國家同中方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或諒解備忘錄。牙買(mai) 加、巴拿馬、薩爾瓦多、秘魯和厄瓜多爾等拉美國家,均可看到“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一帶一路”倡議在拉美投資的一個(ge) 核心是與(yu) 全球關(guan) 注的問題保持一致,例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能源的循環利用。相關(guan) 問題及解決(jue) 方案在2017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均有強調。
在這方麵,拉美國家自然資源的潛力巨大。拉美大部分地區位於(yu) 熱帶,年日照水平較高。根據《巴西太陽能地圖集》,巴西每年的日照時間超過3000小時,比投資和使用太陽能最多的德國多出40%。中國光伏麵板生產(chan) 成本低,規模大,在經濟上提供了開發這一潛力的可行性。目前,拉美地區有數百個(ge) 太陽能發電園區正在使用中國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國家擁有全球大約60%的已知鋰儲(chu) 量,其中大多集中於(yu) 智利、玻利維亞(ya) 和阿根廷三國。而巴西是最大的铌生產(chan) 國,铌也是一種廣泛用於(yu) 生產(chan) 電池的貴金屬。在傳(chuan) 統能源方麵,拉美地區石油儲(chu) 量豐(feng) 富,尤其是委內(nei) 瑞拉。此外,中國和阿根廷政府還簽署了阿圖查三號核電站項目合同。
拉丁美洲還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淡水資源和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亞(ya) 馬遜叢(cong) 林。由於(yu) 豐(feng) 富的動植物多樣性,亞(ya) 馬遜叢(cong) 林被稱為(wei) “地球之肺”,可以為(wei) 世界提供碳捕獲相關(guan) 的環境服務,或者可以通過對其雨情分析獲得經驗,應用於(yu) 與(yu) 青藏高原積雪形成機製的研究。森林在推進生物技術和植物製藥方麵具有巨大的潛力。在這方麵,必須挖掘蘊藏在該地區數百年的古老智慧。
中國同拉美國家深化關(guan) 係的潛力巨大。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為(wei) 區域發展和人類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做出貢獻。為(wei) 此目的,有必要鼓勵發展建設性的夥(huo) 伴關(guan) 係,在這個(ge) 夥(huo) 伴關(guan) 係中,拉美國家所起的作用絕不應僅(jin) 是提供大宗自然資源和原材料,還應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產(chan) 品,以支持該地區各國的再工業(ye) 化。
今非昔比,棘手的難題也可以為(wei) 人類科技創新和改善全球治理創造機會(hui) 。在這方麵,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拉美國家實現發展、消除貧困、推進科技進步提供了絕佳機遇。這些目標可以通過互惠互利來實現,既不靠強加,也沒有附帶條件,這一點與(yu) 西方國家的一貫做法截然不同。
中拉夥(huo) 伴關(guan) 係對雙方的人民也至關(guan) 重要,不僅(jin) 是為(wei) 了經濟上的互補,更是為(wei) 了應對全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重大問題,就像席卷全球的極端氣候事件。
本文原標題為(wei) "Together under the sun"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
實習(xi) 生馮(feng) 小源、秦可、何若溪亦有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