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9月17日電 題:亞(ya) 歐大陸腹地唯一全球大氣本底站:屏住呼吸為(wei) 地球“測溫”29年
作者 李雋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拔3816米的瓦裏關(guan) 山上,全球32個(ge) 大氣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瓦裏關(guan) 本底站已運行了整整29年。
1994年9月17日,瓦裏關(guan) 本底站正式掛牌,開始了為(wei) 地球“測溫”的工作。它也成為(wei) 世界氣象組織唯一設立在亞(ya) 歐大陸腹地的本底站。
9月中旬的一個(ge) 周三,是每周一次“空氣”收集時間。
早上7時58分,30歲的李明和“空氣”收集設備已在海拔3816米的瓦裏關(guan) 山巔準備就緒。
8月30日,航拍坐落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瓦裏關(guan) 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台瓦裏關(guan) 國家大氣本底站。 馬銘言 攝
“下雨下雪、沙塵雷暴天氣不能收集,或是風速小於(yu) 兩(liang) 米每秒也不可以,因為(wei) 風速太小我們(men) 視為(wei) 靜風狀態,空氣不能充分混合,這樣的‘空氣’無法代表大氣本底的狀況,隻能說是局部的狀況。”李明介紹。
在收集“空氣”前,集氣玻璃瓶要用空氣清洗15分鍾,經過設備加壓的空氣衝(chong) 得玻璃瓶內(nei) “呲呲”作響。
8時整,李明屏住呼吸開始操作設備收集空氣。
之所以屏住呼吸,是為(wei) 了避免人工操作時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大氣本底造成汙染。完成手動操作,遠離收集設備後,李明長出了一口氣。等待2分鍾空氣收集完成後,他再次屏住呼吸走到設備旁,手動關(guan) 閉了設備。
在8時到9時間,李明重複了3次這樣的“瓶采樣”操作。這些“空氣”是本周亞(ya) 歐大陸腹地大氣成分的分析樣本。
“我們(men) 是高山站,對空氣‘瓶采樣’有嚴(yan) 格要求,超過早上9點,上升氣流會(hui) 把山下的汙染物帶上來,影響觀測數據。”李明說。
“每次‘瓶采樣’的樣本我們(men) 都會(hui) 帶下山快遞到中國氣象局國家級大氣成分實驗室,其中兩(liang) 瓶會(hui) 送往世界氣象組織GAW溫室氣體(ti) 中心實驗室同步分析,分析結果數據是全球共享的。”59歲的瓦裏關(guan) 本底站觀測員黃建青說。
為(wei) 了減少人為(wei) 活動對觀測數據的影響,本底站值班人員每10天輪換一次,每次兩(liang) 人,他們(men) 全麵負責包括設備巡檢、采樣樣品分析與(yu) 測量等工作。
8月30日,瓦裏關(guan) 國家大氣本底站值班觀測員正在進行巡檢。 馬銘言 攝
“建站初期,為(wei) 了確保觀測的準確性,房屋建設不能用揮發性的材料,年年漏雨年年補,再加上高海拔山風凜冽,整夜失眠是常態。”黃建青回憶說。
午餐時間,李明煮上泡麵說:“現在工作和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但一直禁止生明火做飯,因為(wei) 明火、炒菜油煙會(hui) 產(chan) 生碳排放,有可能影響觀測數值的準確性,所以吃飯隻能在電灶上煮點速凍餃子、麵條。”
憑借近30年積累的海量數據,瓦裏關(guan) 本底站科研團隊繪就反映歐亞(ya) 大陸腹地溫室氣體(ti) 濃度變化的“瓦裏關(guan) 曲線”。這一曲線成為(wei) 證明全球氣候變化、支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積極參與(yu) 和引領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範例之一。
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台台長李富剛介紹,本底站與(yu) 國內(nei) 外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合作,聯合開展數十項科學研究和試驗。目前本底站可以全天候、高密度準確觀測30個(ge) 觀測項目共60多個(ge) 觀測要素,每天產(chan) 生6萬(wan) 多條數據,觀測體(ti) 係覆蓋主要大氣成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