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國際觀察|虛假敘事 誤導預期——起底美西方抹黑中國經濟的慣用套路

傅雲威 宿亮 鄧茜 發布時間:2023-09-19 09:17: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國際觀察)虛假敘事 誤導預期——起底美西方抹黑中國經濟的慣用套路

  新華社記者傅雲(yun) 威 宿亮 鄧茜

  “中國經濟將要崩潰”“中國經濟增速遠低於(yu) 美國”“中國關(guan) 鍵經濟數據消失”“上海變成鬼城”……近期,一係列反智反常、煞有介事的報道頻頻出現在美西方所謂“嚴(yan) 肅”媒體(ti) 上,令人匪夷所思。

  對這些報道稍加梳理,便可發現,此類說辭破綻百出,了無新意,都跳不出“雙重標準”“數字遊戲”“選擇性失明”和“虛假敘事”等美西方抹黑中國經濟的慣常套路。

  這些套路的背後,一方麵是長期的意識形態偏執,使西方媒體(ti) 記者基本喪(sang) 失了以客觀眼光觀察中國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麵,是某些媒體(ti) 受利益驅動,通過炒作抹黑收割流量,擴大收益。

  “雙重標準”下的“集體(ti) 斜視”

  美西方媒體(ti) 報道中國經濟時,一貫采用“雙重標準”,呈現“集體(ti) 斜視”症狀,導致報道常常陷入角度雷同、持論極端的窠臼。

  在“雙標”魔怔下,美西方媒體(ti) 長期在“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之間橫跳:一旦中國經濟出現周期性調整或階段性挑戰時,“中國崩潰論”便活躍起來;當中國經濟加快恢複或某些行業(ye) 取得較快發展時,“中國威脅論”便粉墨登場。

  近日,部分美西方媒體(ti) 宣稱,中國經濟放緩正波及亞(ya) 洲鄰國。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日韓等國的經濟困境源於(yu) 中國經濟形勢不好;英國《金融時報》則報道說,韓國、澳大利亞(ya) 等國經濟短期內(nei) 難以複蘇,是因為(wei) 中國經濟低迷。

  然而,這些媒體(ti) 均未提到,美國以“脫鉤斷鏈”“去風險”為(wei) 名,擾亂(luan) 全球市場秩序,阻撓對華貿易是相關(guan) 國家遭遇困境的首要原因;也沒論及,美西方極端財政貨幣政策對全球金融和貿易的嚴(yan) 重衝(chong) 擊。此外,美西方媒體(ti) 對美債(zhai) 危機、美國信用評級遭下調、美歐銀行業(ye) 危機等事件均刻意淡化,對其全球溢出效應直接表現為(wei) 失聲失語。

  今年以來,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ti) 與(yu) 政客聯手,密集抹黑中國經濟,一方麵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給全球經濟帶來“令人擔憂的風險”,是“終極未知數”;另一方麵聲稱中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依靠政府補貼獲得“不當競爭(zheng) 優(you) 勢”。這種把“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相提並論的做法,根本不顧忌公眾(zhong) 對他們(men) 的信任危機。

  他們(men) 刻意忽略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七國集團總和,以及中國經濟近年來年均增長率遠高於(yu) 世界經濟、發達經濟體(ti) 的平均增速等基本事實。他們(men) 在攻擊中國經濟政策時,對美國推出包含高額補貼條款的《通脹削減法案》等保護主義(yi) 措施,均絕口不提。

  深陷雙標思維的美西方媒體(ti) ,不僅(jin) 對不同主體(ti) 無法做到一視同仁,對同一主體(ti) 不同時期的報道,也無法保持一致,以至於(yu) 經常出現前後“穿幫”的狀況。

  2022年6月,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稱中國嚴(yan) 格的防疫政策導致經濟“失去活力”;半年多後,這家媒體(ti) 又稱中國優(you) 化調整防疫政策會(hui) 擾亂(luan) 世界經濟,帶來“痛苦副作用”。

  可見,眾(zhong) 多美西方所謂“主流媒體(ti) ”的大量涉華議題設置,本質上已淪為(wei) 一遍遍重複“都是中國的錯”和“中國做什麽(me) 都是錯”之類的陳舊話術。

  玩弄“數字遊戲”欺騙公眾(zhong)

  美西方媒體(ti) 往往自詡為(wei) 專(zhuan) 業(ye) 、公正,喜歡旁征博引數據佐證觀點。不過,仔細分析後卻會(hui) 發現,其所謂“專(zhuan) 業(ye) 性”主要體(ti) 現在玩弄“數字遊戲”方麵,即用看上去光鮮但不夠真實全麵的統計工具為(wei) 美西方粉飾太平,用具有低估效應的統計工具抹黑中國經濟。

  一個(ge) 值得解剖的典型是,8月26日《經濟學人》在雜誌封麵報道中說:“(中國)經濟二季度年化增長率隻有令人失望的3.2%,而讓(中國)情況看起來更糟糕的是,一項重要預期顯示美國經濟年化增長率近6%。”

  須知,疫情前的十年間,美國經濟年均增速僅(jin) 為(wei) 2.25%,如今怎麽(me) 可能達到6%?而中國經濟3.2%的增速又從(cong) 何而來?《經濟學人》之所以得出如此違背常識的論斷,是因為(wei) 刻意不使用中國國家統計局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6.3%的數據,而是根據二季度環比增幅0.8%,用“環比折年率”的方法,即假定未來三個(ge) 季度保持同樣環比增幅,折合得出年增長率。環比折年率得出的數據顯然低於(yu) 同比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樣使用環比折年率法衡量美國經濟,那麽(me) 按年率計算美國二季度經濟增幅是2.1%,仍然低於(yu) 中國經濟增幅。然而,《經濟學人》偏偏沒有對中美經濟數據做同口徑估算。

  新華社記者注意到,這一報道中所謂“美國經濟年化增長率近6%”的說法,來自美國聯邦儲(chu) 備委員會(hui) 下屬亞(ya) 特蘭(lan) 大聯邦儲(chu) 備銀行一個(ge) 計算模型作出的預測,其預測值最高時接近6%。亞(ya) 特蘭(lan) 大聯儲(chu) 專(zhuan) 門說明,由於(yu) 該模型把第三季度的部分數據也納入了計算公式,其預測並不可靠,比市場普遍預期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

  用不具可比性的統計口徑,選擇性衡量中外經濟數據,得出駭人論斷後,再高調炒作。《經濟學人》這套扭曲數據欺騙公眾(zhong) 、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做派,實在跟“專(zhuan) 業(ye) ”搭不上邊,隻會(hui) 令人不齒。

  “選擇性失明”伴隨“習(xi) 慣性造謠”

  8月30日,美國商業(ye) 內(nei) 幕網站援引美奇金投資谘詢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找不到中國水泥、玻璃等關(guan) 鍵產(chan) 品近期的生產(chan) 數據,指責中國拒不發布重要經濟指標,並以此推測中國經濟形勢不妙。

  這讓不少經濟分析人士感到詫異。因為(wei) ,早在8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數據時,已詳細公開主要產(chan) 品產(chan) 量數據,其中就包括水泥、玻璃等產(chan) 品的數據。

  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市場谘詢服務商和財經媒體(ti) ,上述機構是真沒看到這些數據,還是“選擇性失明”?人們(men) 不得而知。然而,對中國經濟的好消息不報或者少報,動輒造謠帶節奏、製造恐慌,正是美西方抹黑中國經濟的另一套路。

  譬如,不少美西方媒體(ti) 熱衷於(yu) 報道中國海關(guan) 進出口數據,卻往往無視國際收支數據。分析人士表示,海關(guan) 數據存在各國口徑不一、季節性波動較大的特征,其可比性和參考價(jia) 值都不如全球標準統一的國際收支數據。

  美西方媒體(ti) 對這兩(liang) 項數據厚此薄彼的深層原因在於(yu) ,中國近年來國際收支數據一直保持基本穩定,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比例也處於(yu) 合理區間,不便炒作,而海關(guan) 進出口數據季節性波動較大,是唱衰中國經濟的理想材料。

  2022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2022年貨物貿易順差較2021年增長19%,凸顯中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以及出口新動能的快速成長;服務貿易逆差收窄9%,主要是新興(xing) 生產(chan) 性服務貿易收入增長。該報告還指出,直接投資仍是境外資本流入的穩定渠道,國內(nei) 經濟發展前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繼續吸引國際長期資本投資。當然,這些積極數據直接被美西方媒體(ti) 無視。

  在“選擇性失明”影響下,美西方某些“專(zhuan) 業(ye) 人士”得出的結論往往顯得一驚一乍、荒誕可笑。

  《紐約時報》專(zhuan) 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近日發表文章說,中國經濟正處在“危機的邊緣”。事實上,他十多年來反複撰文預言中國經濟即將崩潰。隻是中國經濟不僅(jin) 沒有崩潰,反而持續向好發展。

  以虛假敘事誤導預期

  隨著中國優(you) 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美西方媒體(ti) 在報道中刻意營造出這樣的敘事:即中國消費市場應立即“報複性”上漲,中國經濟應持續“強勁反彈”。一旦不及所謂“預期”,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有了大麻煩。

  澳大利亞(ya) 經濟學家郭生祥認為(wei) ,上述敘事方式是脫離實際和常識的臆想。其實質是人為(wei) 拉高市場預期,再以“不及預期”的負麵消息打壓市場信心,進而繼續誤導預期。

  中國英國商會(hui) 副主席陶克瑞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中國處在調整防疫政策後的第一年,市場各方麵指標已經逐步恢複並向好發展,而西方國家從(cong) 調整防疫政策到經濟複蘇都經曆了較長過程,至今困難重重,外界應對中國經濟有信心、有耐心。

  除先入為(wei) 主式的報道外,美西方媒體(ti) 虛假敘事還表現在給“市麵”“人氣”等直觀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的場景加濾鏡、擺拍照片和公然扯謊。

  美國《新聞周刊》近日刊登照片,顯示上海街道空曠,星巴克咖啡館顧客稀少。在沒有核實的情況下,這家媒體(ti) 引用了照片發布者的評論,稱上海成了“鬼城”,“中國(經濟)有麻煩了”。

  這種從(cong) 虛假證據推導出虛妄結論的敘事方式,基於(yu) “莫須有”的抹黑邏輯,即或許某些批評的真實性存疑,但關(guan) 於(yu) 中國經濟的擔憂是有依據的。這充分暴露了西方媒體(ti) 抹黑中國經濟的反智本質。

  一名香港金融機構高管告訴新華社記者,西方媒體(ti) 炒作中國經濟負麵消息的手法過於(yu) 浮誇,一味渲染恐慌氛圍,毫不顧及基本麵,“令人越來越感到失望”。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