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龍岩9月19日電 題:奇和洞揭示了怎樣的“閩台緣”?
——專(zhuan) 訪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民族與(yu) 語言研究所所長範誌泉
中新社記者 龍敏
位於(yu)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山頂洞,以發現距今約1.8萬(wan) 年左右(一說2.7萬(wan) 年)的“山頂洞人”而聞名世界。在福建西部山區,也有一個(ge) 山洞,名為(wei) 奇和洞,因出土古人類頭蓋骨而吸引國內(nei) 外史前文化考古專(zhuan) 家的共同關(guan) 注。
為(wei) 何說“北有山頂洞,南有奇和洞”?奇和洞揭示了怎樣的“閩台緣”?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民族與(yu) 語言研究所所長範誌泉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作出深度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奇和洞遺址是怎麽(me) 發現的?相關(guan) 考古發掘取得了哪些成果?
範誌泉:奇和洞遺址位於(yu) 福建省龍岩市漳平市象湖鎮灶頭村東(dong) 北4公裏處,西南距漳平市42公裏。奇和洞又稱“蝙蝠洞”,因其洞內(nei) 蝙蝠極多,棲時密密麻麻而得名。《漳平縣誌》(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記載:“蝙蝠洞,在感化裏秋竹阪,石壁巉岩,洞空深邃,寒泉清冽,衍為(wei) 長流。俗傳(chuan) 有竅通尤溪,鄉(xiang) 人秉燭深入,不能盡其底止。”
奇和洞遺址遠景。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奇和洞遺址的考古發掘,始於(yu) 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這次文物普查中,龍岩市有關(guan) 部門組建文物普查隊,從(cong) 當年11月開始,對全市境內(nei) 石灰質洞穴,展開“史前洞穴古人類遺址”專(zhuan) 題調查。經實地勘察,福建博物院、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研究員範雪春認為(wei) ,奇和洞洞口開闊,洞內(nei) 寬敞,非常適合古人類生存,與(yu) 福建省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三明萬(wan) 壽岩船帆洞遺址相比,在生存環境上更勝一籌。
自此,奇和洞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拉開序幕。從(cong) 2009年1月起至2011年,由範雪春任領隊的考古發掘隊對奇和洞遺址進行了三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麵積約120平方米。
經碳14測定,奇和洞遺址年代距今17000年至7000年,共分為(wei) 舊石器末期、新舊石器過渡時期和新石器早期等三期。遺址內(nei) 發現一批極有價(jia) 值的遺跡與(yu) 遺物,其中遺跡包括舊石器時代晚期鵝卵石鋪活動地麵、灰坑等,新石器時代早期火塘、房址柱洞、灰坑等;遺物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器、骨器、陶器、人的顱骨、肢骨和動物骨骼等。
2012年4月,奇和洞遺址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5月,經國務院核定為(wei)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和洞航拍圖。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中新社記者:奇和洞遺址的發現,為(wei) 何被稱作史前考古重大突破,有“北有山頂洞,南有奇和洞”之說?作為(wei) 一處珍貴的史前文化遺產(chan) ,它的價(jia) 值何在?
範誌泉:從(cong)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福建已有的考古材料還比較缺乏,且缺少具體(ti) 測年數據。奇和洞遺址的地層連續、文化層相互疊壓,遺物豐(feng) 富,其中文化層跨越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並包含大量遺跡、遺物,在福建乃至中國東(dong) 南諸省中也十分罕見。
洞小世界大,洞淺文化深。奇和洞遺址是近年來東(dong) 南地區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不僅(jin) 填補了福建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空白,而且為(wei) 進一步完善福建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
奇和洞遺址有灰坑、鵝卵石活動地麵、火塘、房址柱洞等,表明距今1萬(wan) 年前已有人類於(yu) 此定居生活,並從(cong) 事采集和狩獵活動,留下大量燒土、木灰燼等。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藝術飾品等,反映出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文化發展趨勢。發掘出的動物遺骨品種豐(feng) 富多樣,包括魚類、鳥禽類、龜鱉類和哺乳類等,其中短尾猴骨骼為(wei) 福建地區史前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
奇和洞古人類遺址重要遺跡有灰坑、柱洞、火膛等,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南方古人類所有遺址中最早的爐灶,被稱為(wei) “南方第一灶”。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尤為(wei) 珍貴的是人骨的發現。福建省內(nei) 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如漳州東(dong) 山縣兄弟嶼海域的肱骨、三明清流縣狐狸洞的臼齒,均為(wei) 晚期智人化石;由於(yu) 相關(guan) 文化層幾無或殘缺,很難從(cong) 化石分析中得到當時人類的生存信息。而奇和洞遺址內(nei) 人骨的發現,為(wei) 探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變過程中人類的體(ti) 質特征、一萬(wan) 年前南北人群的差異、生業(ye) 模式,甚至現代人的起源及人類遷徙等問題,提供了新的實物材料。
奇和洞遺址的人骨分屬於(yu) 洞內(nei) 不同時期的3個(ge) 個(ge) 體(ti) 。專(zhuan) 家根據其出土順序,分別命名為(wei) 奇和洞Ⅰ號、Ⅱ號、Ⅲ號。Ⅰ號係幼年人頭骨殘片,已殘未保存。Ⅱ號係成年女性頭骨碎片及部分頭後骨。Ⅲ號為(wei) 成年男性頭骨及其下頜骨,係迄今在福建地區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由此,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評價(jia) 道,“北有山頂洞人,南有奇和洞人”,在漳平奇和洞出土這樣完整的人物標本,在南方是極為(wei) 罕見的。
2020年至2021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的兩(liang) 項研究,相繼成功捕獲測序到奇和洞Ⅱ號、Ⅲ號的基因組。其研究結果顯示,奇和洞Ⅱ號距今約8400年,Ⅲ號距今約1.2萬(wan) 年。奇和洞個(ge) 體(ti) 與(yu) 福建毗鄰地區距今約4600年到4200年的溪頭村、曇石山個(ge) 體(ti) ,以及台灣海峽西側(ce) 距今約8300年到4800年的馬祖亮島、澎湖鎖港個(ge) 體(ti) ,均屬於(yu) 同一種人群,稱為(wei) “東(dong) 亞(ya) 古南方人群”。“東(dong) 亞(ya) 古南方人群”係東(dong) 亞(ya) 早期現代人群的另一個(ge) 重要支係,對現今生活在亞(ya) 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現代人群,尤其是操南島語的人群有深遠影響。
可以說,奇和洞古人類遺骸對分析海峽兩(liang) 岸人群的遷徙、文化交流以及對南島語人群的起源與(yu) 擴散等課題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圖為(wei) 2011年奇和洞遺址出土的古人類頭蓋骨。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中新社記者:奇和洞揭示了怎樣的“閩台緣”?
範誌泉:奇和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初早期過渡的洞穴遺址。奇和洞第三期遺存距今約10000年至7000年,即新石器時代中期;其陶片紋飾特別是口部鋸齒狀壓印紋、貝齒壓印紋則與(yu) 台灣地區的大坌坑以及平潭地區的殼丘頭等遺址相似,但時代卻早於(yu) 上述遺址。
台灣新石器時代距今6500年到4500年之間,局部地區可延伸至距今4300年左右結束,以大坌坑遺址為(wei) 代表。考古學研究表明,大坌坑文化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土著文化,也是可辨認出的現今操南島語的台灣少數民族即高山族的祖先型文化。
古DNA在研究南島語人群的起源及其年代測定方麵取得了一定成果。2014年,葛明軒(Ko Min-Shan)等人研究發現亮島古人的線粒體(ti) DNA序列與(yu) 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最為(wei) 接近。馬祖亮島是地處沿海島嶼,與(yu) 大陸上的華南人群是否同源,關(guan) 係著南島語人群是否可以追溯至包括東(dong) 南沿海在內(nei) 的華南地區。
2020年以來,付巧妹團隊、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傳(chuan) 超等相繼披露了包括奇和洞在內(nei) 的曇石山、溪頭村、亮島、鎖港、漢本和公館等閩台地區眾(zhong) 多考古遺址的古人全基因組。其研究結果不僅(jin) 表明了奇和洞人和亮島人具有非常密切的遺傳(chuan) 關(guan) 係,而且進一步顯示了距今3000年至2000年前台灣古人與(yu) 華南壯侗語(也稱“侗台語”)人群也有緊密的親(qin) 緣關(guan) 係,為(wei) “操南島語的台灣少數民族起源於(yu) 中國大陸華南地區”這一觀點提供了直接證據。
奇和洞發現的人麵形石製品。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來自福建強有力的古DNA證據,證實了南島語人群起源於(yu) 以中國福建及其周邊地區個(ge) 體(ti) 為(wei) 代表的人群,時間大體(ti) 可追溯至距今約12000年到8400年前。這應該是割不斷的“千年閩台緣”最真實、最直接的曆史印證。
福建沿海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殼丘頭遺址群,距今6500年至5500年,可以說是以奇和洞個(ge) 體(ti) 為(wei) 代表的東(dong) 亞(ya) 古南方人群先民向海洋遷徙的第一塊踏板,其時間點正好與(yu) 奇和洞遺址的時間點吻合。
此外,以廈門大學教授鄧曉華等為(wei) 代表的老一輩語言學者較早便從(cong) 詞匯(同源詞)角度提出閩、客、粵等漢語方言中存在著一批“南島語底層”觀點,亦為(wei) “千年閩台緣”提供了更為(wei) 直觀的語言學證據。
砂岩磨製魚形飾件。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中新社記者:當下,應如何加強對台對外交流合作,深化考古成果的挖掘、研究和傳(chuan) 播,促進奇和洞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範誌泉:首先,準確把握和認真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立足這一方針,製定科學的保護規劃;完善管理機構,配備專(zhuan) 職工作人員;與(yu) 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建立健全專(zhuan) 業(ye) 的考古研究機構,深入整合相關(guan) 科研機構的學術研究,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通過考古研究、文化挖掘、公眾(zhong) 參與(yu) 等方式,豐(feng) 富奇和洞遺址的故事性和文化內(nei) 涵。
2015年6月15日,福建奇和洞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龍岩漳平市舉(ju) 辦。龍岩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其次,建立數字博物館和數字化展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遺址進行全麵的數字化采集,獲取精確的三維模型和紋理信息,保留原始形態和細節;建立完整的數字化檔案,方便管理和查詢;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建立數字化博物館,對遺址進行數字化展示,有利於(yu) 向公眾(zhong) 普及,通過網絡虛擬體(ti) 驗和教育平台,讓民眾(zhong) 突破時空限製,感受遺址的曆史和文化價(jia) 值,也可對台灣同胞開放,方便台灣同胞深入了解“千年閩台緣”的曆史脈絡;需要加強和完善數字化數據的保護和管理,防止數據泄露和被惡意利用。
第三,搭建交流平台,強化宣介和推廣。加強對台對外交流,通過舉(ju) 辦和承辦高級別的學術講座、研討會(hui) (論壇),開展南島語人群的起源研究和交流;緊緊圍繞“千年閩台緣”“南島語人群起源地”等特色旅遊資源,著力打造以“遊山水、探遺址、閩台源流、民族融合”為(wei) 主題、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nei) 涵的旅遊產(chan) 品,促進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範誌泉,廈門大學民族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民族與(yu) 語言研究所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日本大阪府立大學訪問學者(2016-2017),長期從(cong) 事南島語言學、演化語言學等領域研究。在《民族語文》《學術月刊》《回族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持或參與(yu) 多項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