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利比亞“天災”背後的“非自然因素”

發布時間:2023-09-22 08:51:00來源: 工人日報

  颶風“丹尼爾”帶來的嚴(yan) 重洪災,何以造成巨大的人道災難與(yu) 經濟損失——

  利比亞(ya) “天災”背後的“非自然因素”

  梁凡

  近日,多年來深陷戰亂(luan) 與(yu) 分裂的利比亞(ya) ,遭遇了又一次巨大的災難——地中海颶風“丹尼爾”引發的洪水,在該國東(dong) 部多地造成慘重損失,統計死亡人數高達數千乃至上萬(wan) 人。

  一次颶風,何以釀成如此巨災?專(zhuan) 家分析認為(wei) ,罕見的極端天氣和缺乏維護的基礎設施共同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而全球氣候變化、經久不息的戰亂(luan) 以及域外勢力的持續幹預,則是導致這場慘劇的深層原因。

  一

  當地時間9月19日,阿拉比亞(ya) 電視台援引利比亞(ya) 衛生部長的話報道稱,截至目前,利比亞(ya) 洪災遇難者人數為(wei) 3351人。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死亡人數與(yu) 上述數字有所不同。根據世衛組織的最新數據,截至19日,已確認3958人死亡。也有報道稱死亡人數高達上萬(wan) 人,另有約1萬(wan) 人失蹤。

  此外,據阿拉比亞(ya) 電視台18日報道,利比亞(ya) 民族團結政府稱,約70%的受洪災影響地區基礎設施遭到破壞,11座橋梁因洪水倒塌,其中兩(liang) 座連接德爾納、蘇塞和庫巴。

  除了洪水造成的直接損失,“大災過後必有大疫”的危險,也在災區急劇上升。聯合國機構18日警告說,利比亞(ya) 洪災過後,當地飲用水源受到汙染,加之衛生條件惡劣,令人擔憂疾病傳(chuan) 播。這可能會(hui) 帶來“又一次毀滅性危機”。當前聯合國下屬9個(ge) 機構正在聯手應對,以防災區暴發疫情。利比亞(ya) 當地相關(guan) 部門也表示,將會(hui)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衛生以及防疫工作上。

  利比亞(ya) 地處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9月10日,颶風“丹尼爾”在利比亞(ya) 東(dong) 部登陸,給該國東(dong) 部沿海地區帶來暴雨並引發洪水,造成東(dong) 部城市德爾納、貝達和舍哈特大量人員傷(shang) 亡。由於(yu) 洪水到來是在晚間,很多居民在睡夢中被直接“衝(chong) 下大海”,受災最嚴(yan) 重的德爾納至少20%的城區已被完全衝(chong) 毀。

  二

  釀成如此大災的源頭是颶風“丹尼爾”。這場風暴最早形成在地中海希臘沿海,登陸利比亞(ya) 之前就已經給希臘、土耳其帶來強降雨和洪水。據新華社報道,截至9月12日,連日強降水至少使得希臘、保加利亞(ya) 、土耳其等三國共計27人死亡。

  9月10日,丹尼爾登陸利比亞(ya) 東(dong) 部沿海,利比亞(ya) 許多地區出現150~240毫米的日降雨量,這相當於(yu) 利比亞(ya) 往年一年的降雨量。甚至自有氣象記錄以來,利比亞(ya) 就從(cong) 未記錄到24小時出現100毫米以上降水的情況。

  而在此次受災最嚴(yan) 重的地區,“丹尼爾”帶來的降水更是驚人。據報道,“丹尼爾”在24小時內(nei) 給利比亞(ya) 東(dong) 北部海岸地區帶去了400毫米的降雨量,而往年該地區整個(ge) 9月的降雨量隻有1.5毫米。聯合國表示,距離德爾納市近百公裏的貝達市日降雨量更是創下了 414.1 毫米的新紀錄。利比亞(ya) 國家氣象中心表示,這創下了該地區的降雨量紀錄。

  “丹尼爾”之所以能帶來如此大的降雨,一方麵是因為(wei) 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地中海多次出現較高海溫,有利於(yu) 颶風的形成;另一方麵是該風暴緩慢穿越地中海,從(cong) 希臘南下並吸收大量溫暖的海洋水汽,登陸利比亞(ya) 後引發強降雨。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3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就曾明確指出,“盡管地中海颶風發生頻率可能會(hui) 下降,但全球變暖會(hui) 增加地中海颶風的強度”。

  三

  除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之外,利比亞(ya) 的政治和社會(hui) 經濟局勢更加劇了這場災難的嚴(yan) 重性。

  近年來,利比亞(ya) 陷入持續的分裂動蕩。至今,利比亞(ya) 仍有“兩(liang) 個(ge) 政府”:位於(yu) 首都的黎波裏的利比亞(ya) 民族團結政府得到聯合國承認,控製部分西部地區;利比亞(ya) 國民代表大會(hui) 與(yu) “國民軍(jun) ”結盟,主要控製東(dong) 部和中部地區。除此之外,利全國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勢力、地區武裝乃至恐怖組織勢力。

  由於(yu) 連年戰亂(luan) ,德爾納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管理,當地基礎設施老舊,防洪抗災能力相當弱。據今日利比亞(ya) 新聞網報道,早在1998年,德爾納上遊的阿布·曼蘇爾大壩和比拉德大壩就已出現裂縫。但修複工程從(cong) 2010年才開始,且隨後便陷入停滯。此後,每年都有預算被分配用於(yu) 修複大壩,但始終沒有動工。

  10日夜間,正是由於(yu) 德爾納河上的這兩(liang) 座大壩在洪水衝(chong) 擊下垮塌,其產(chan) 生的湍流順著山勢直衝(chong) 而下,導致下遊德爾納市人員傷(shang) 亡慘重。

  此外,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秘書(shu) 長塔拉斯14日表示,如果利氣象部門能夠發出警告,應急管理機構也可以提前疏散民眾(zhong) ,那麽(me) 大規模人員傷(shang) 亡就可以避免。但實際情況是,長期內(nei) 戰導致利比亞(ya) 的氣象觀測網絡被嚴(yan) 重破壞,災前東(dong) 部和西部兩(liang) 個(ge) 政府甚至給當地居民發出了相互矛盾的信息。

  對於(yu) 這些“天災”之外的“人禍”因素,有專(zhuan) 家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2011年武裝幹涉利比亞(ya) 的行徑,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利比亞(ya) 原有政權被武裝推翻後,“把水攪渾”的西方國家反倒加劇了利國內(nei) 的政治鬥爭(zheng) 和社會(hui) 撕裂。而在此後的十餘(yu) 年裏,利比亞(ya) 的持續動蕩、分裂,又給越來越多的地區勢力介入其中創造了條件,這進一步使其國內(nei) 矛盾升級為(wei) 代理人戰爭(zheng) ,讓利比亞(ya) 成為(wei) 大國的博弈地。

  有媒體(ti) 就此評論稱,盡管有如此多的玩家爭(zheng) 奪權力和影響力,但沒有人考慮德爾納的居民或其搖搖欲墜的水壩——直到為(wei) 時已晚。(工人日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