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4日電(魏晨曦 孔慶玲)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路易斯·E·布魯斯(Louis E. Brus)和美國納米晶體(ti) 科技公司科學家阿列克謝·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們(men) 在“發現和合成量子點”方麵的貢獻。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ti) 賬號。
“梅開二度”
他讓化學變得更酷!
在諾貝爾獎百年曆史上,共有五位兩(liang) 次獲獎的人。美國化學家卡爾·巴裏·夏普萊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第五位兩(liang) 次獲諾獎的人,也是第二位在化學獎上“梅開二度”的獲獎者。
資料圖:美國化學家卡爾·巴裏·夏普萊斯。
2001年,夏普萊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麵的貢獻,與(yu) 美國化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化學家野依良治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22年,81歲的他因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麵所做出的貢獻,再次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同獲獎的,還有美國化學家卡羅琳·露絲(si) ·貝爾托西和丹麥化學家摩頓·梅爾達爾。
兩(liang) 次斬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夏普萊斯,從(cong) 小就不那麽(me) 循規蹈矩。幾十年間,他常常沉浸於(yu) 自己天馬行空的化學世界中,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長途跋涉中,展現出超凡的魄力。
據夏普萊斯的教授回憶,自己這位學生不僅(jin) 喜歡化學的方方麵麵,而且看見什麽(me) 就能記住什麽(me) 。後來,進了實驗室,夏普萊斯全身心投入研究當中,對各種化學品的細節甚至味道,都可以分辨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夏普萊斯在麻省理工學院談論不對稱催化方麵的研究時,突然開始思索其他問題,即興(xing) 轉向天馬行空的講述。與(yu) 會(hui) 聽眾(zhong) 大眼瞪小眼,對他在演講上竟然如此走題頗感詫異,覺得這位“天才”是不是“瘋了”。
“他真的是一位科學界的‘老頑童’。”對於(yu) 自己的導師,夏普萊斯的學生如是評價(jia) ,“他的腦子裏隻有學術,隻關(guan) 心如何能讓化學變得更酷。”
不同於(yu) 大多數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學者,夏普萊斯格外鍾情於(yu) 實用化學。在輝煌的職業(ye) 生涯中,他一直以設計催化劑而聞名,終生致力於(yu) 探索實用性新化學反應,和尋找選擇性控製化學反應的一般方法。
正是這種對科學的沉浸式鑽研精神,賦予了夏普萊斯在學術道路上前行的巨大力量,支撐他在耄耋之年,仍能再攀化學研究的高峰。
“把複雜問題變簡單”
他們(men) 是奇跡創造者
數十年來,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人類社會(hui) 的進步曆程中。有利於(yu) 解決(jue) 人類疑難複雜問題、改善人類生存狀態的化學獎成果,不勝枚舉(ju) 。
基於(yu) 夏普萊斯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麵的研究,近年來,藥物學家成功合成了幾十種關(guan) 鍵性的創新藥物,包括一係列治療心髒病、癲癇等疾病的藥物,直到現在仍在挽救成千上萬(wan) 人的生命。
實際上,長期以來,構建越來越複雜的分子,是化學家們(men) 一直渴望達到的成果。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成果“點擊化學”,成功把藥物分子的合成難度大大降低,被諾貝爾官網稱讚“將化學帶入了功能主義(yi) 時代,為(wei) 人類帶來了偉(wei) 大的效益”。
資料圖: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展示其簽名的椅子。
同樣運用化學研究成果造福人類的,包括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弗朗西斯·阿諾德、喬(qiao) 治·史密斯和格雷戈裏·溫特利。他們(men) 研發出控製進化過程的方法,利用噬菌體(ti) 展示技術生產(chan) 的抗體(ti) ,能夠對抗自體(ti) 免疫疾病,在有些情況下甚至能治愈轉移性癌症。
他們(men) 是化學領域的奇跡創造者,更是突破時代發展的引領者。而這樣的突破,每年都在發生,消除疾病、拯救生命、改善環境……這些在化學園地不斷耕耘的諾獎得主,為(wei) 人類社會(hui) 帶來了巨大福祉。
碩果累累
盤點近十年獲獎者
自1901年至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獎114次,有191位獲獎者。
以下是近10年來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22年:
卡羅琳·露絲(si) ·貝爾托西(美)、摩頓·梅爾達爾(丹麥)和卡爾·巴裏·夏普萊斯(美),因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麵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資料圖:美國化學家卡爾·巴裏·夏普萊斯。
2021年:
戴維·麥克米倫(lun) (美)和本亞(ya) 明·利斯特(德)因在不對稱有機催化研究方麵的進展獲獎。
2020年:
埃曼紐爾·卡彭蒂耶(法)和詹妮弗·杜德納(美),因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麵的貢獻獲獎。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美)、斯坦利·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分享諾獎。
2018年: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喬(qiao) 治·史密斯(美)和格雷戈裏·溫特利(英),以表彰他們(men) 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yu) 多肽和抗體(ti) 的噬菌體(ti) 展示技術方麵取得的成果。
2017年:
約阿希姆·弗蘭(lan) 克(德/美)、理查德·亨德森(英)和雅克·杜博歇(瑞士)獲獎,他們(men) 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分辨率確定了溶液裏的生物分子結構。
2016年:
讓-皮埃爾·索維奇(法)、弗雷澤·斯托達特(英)和伯納德·費林加(荷)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獎。
2015年:
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裏奇(美)、阿齊茲(zi) ·桑賈爾(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複機理研究方麵所做出的貢獻獲獎。
2014年:
埃裏克·貝齊格(美)、威廉·莫納(美)、斯特凡·黑爾(德),因研製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獲獎。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美/奧地利)、邁克爾·萊維特(英/美)、阿裏耶·瓦謝勒(美/以色列)分享諾獎,三人在開發多尺度複雜化學係統模型方麵做出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