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南懷化10月16日電 題:“雜交水稻發源地”問“稻”:科研人賡續創新精神
中新社記者 鄧霞 徐誌雄
今年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攻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難關(guan) 50周年。恰逢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中新社記者走進“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重訪袁隆平及其團隊在此研究雜交水稻的奮鬥足跡。
1953年,袁隆平從(cong) 西南農(nong) 學院畢業(ye) 後被分配到地處湖南懷化的安江農(nong) 校(2010年更名為(wei) 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在此從(cong) 事教學和科研長達37年。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年會(hui) 上宣告,秈型三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10月13日,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內(nei) ,袁隆平曾發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試驗田裏,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這裏如今仍是科研人員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陣地”。中新社記者 鄧霞 攝
“1964年,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袁隆平,就是在這塊試驗田發現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從(cong) 此開啟了雜交水稻研究試驗。”順著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管理中心主任謝軍(jun) 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規劃整齊的試驗田被分成若幹塊,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
如今,這塊試驗田仍是科研人員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陣地”。每逢播種季,還有不少學生在此下田實踐。
據謝軍(jun) 介紹,安江農(nong) 校2002年整體(ti) 搬遷至懷化市區後,與(yu) 懷化機電工程學校合並為(wei) 懷化職業(ye) 技術學院。得益於(yu) 此,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完整保留了自1939年辦學以來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教學科研設施,曆史文化遺存、各種珍貴古樹如今隨處可見。
漫步紀念園,不時可遇見三五成群的遊人,他們(men) “打卡”袁隆平生活、工作了多年的故居、試驗田、科研樓、遊泳池等地,與(yu) “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題字合影,在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感知雜交水稻研究的那段歲月和勇於(yu) 創新、不斷攀登的科研精神。
原來的教學樓現成為(wei) “雜交水稻發源地紀念館”,一幅幅曆史圖片、一張張文獻資料,展陳著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雜交水稻時的珍貴記憶。
10月13日,在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內(nei) 的雜交水稻發源地紀念館,袁隆平的學生宋澤觀講述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究雜交水稻的故事。中新社記者 鄧霞 攝
“這張圖片就是袁隆平老師和他的助手李必湖老師,在做溫湯殺雄試驗。”袁隆平的學生宋澤觀回憶說,當年,他和同學們(men) 每天都在袁老師的指導下,下到試驗田從(cong) 事相關(guan) 研究工作。“上午授粉,下午去雄,頂著太陽在田裏忙碌;每年還要南繁育種,過年也回不了家。”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們(men) 總能從(cong) 袁老師的言傳(chuan) 身教中收獲快樂(le) 和喜悅。
宋澤觀的兒(er) 子也是懷化職院的科研人員。“我算第二代,他是第四代。”宋澤觀說,現在年青一代的科研人員也是“實幹家”,南繁北育,下田耕作,“多跟材料(水稻)接觸,才更容易出成果”。
作為(wei) 新一代水稻科研人員的代表之一,懷化職業(ye) 技術學院高級農(nong) 藝師朱世軍(jun) 上初二時,在語文教科書(shu) 中看到了一篇關(guan) 於(yu) 袁隆平事跡的文章,被袁隆平院士追求科研的精神深深感染。他毅然報考了安江農(nong) 校,並通過勤奮學習(xi) 成為(wei) 雜交水稻育種事業(ye) 的“追夢人”。
“雜交水稻實現超高產(chan) 目標以後,對水稻研究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men) 要不斷地去追求綠色環保、高產(chan) 優(you) 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朱世軍(jun) 所在的科研團隊,近年來已有多個(ge) 雜交水稻新品種通過國家級農(nong) 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hui) 審定。其中,強優(you) 勢水稻新組合——民兩(liang) 優(you) 絲(si) 苗、民兩(liang) 優(you) 華占、民兩(liang) 優(you) 1314、Y兩(liang) 優(you) 263,優(you) 質稻新組合——深兩(liang) 優(you) 857、金珍優(you) 早絲(si) 、深兩(liang) 優(you) 608等實現了科研成果轉化。
“今年以來,紀念園累計接待遊客超30萬(wan) 人次;每年還有近7000名農(nong) 民骨幹、農(nong) 技人員等來此培訓、進修。”謝軍(jun) 介紹,洪江市正以安江農(nong) 校紀念園為(wei) 基礎,整合高廟文化遺址等資源,高標準建設雜交水稻國家公園及袁隆平院士紀念館。“到時會(hui) 有更多遊人來這裏參觀、緬懷,我們(men) 科研人員也會(hui) 繼續為(wei) ‘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作出新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