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恐龍為何滅絕?國際最新研究稱希克蘇魯伯撞擊塵埃或是主因之一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3-11-01 08:5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wei)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岩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矽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後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或是恐龍等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論文介紹,希克蘇魯伯撞擊一直被認為(wei) 引發了6600萬(wan) 年前的全球寒冬,導致了恐龍和地球上約75%的物種消亡。不過,撞擊噴射出的各種碎片對氣候造成了何種影響仍存在爭(zheng) 議,究竟是什麽(me) 導致了大滅絕也尚不明確。過去的研究認為(wei) ,撞擊釋放出的硫以及撞擊後野火的煙塵,構成了撞擊冬天的主要驅動力,但人們(men) 並不認為(wei) 射入大氣的矽酸鹽塵埃顆粒的大小是主要因素。

  為(wei) 評估硫、煙塵和矽塵對撞擊後氣候的影響,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比利時皇家天文台Cem Berk Senel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基於(yu) 對美國北達科他州一處保存完好的撞擊沉積物中的細小顆粒材料進行的分析,製作了古氣候模擬。他們(men) 研究發現,矽酸鹽碎屑(約0.8-8.0微米)的粒徑分布表明了細小塵埃的作用比此前認識到的更大。

  論文作者進一步在一個(ge) 氣候模型中輸入了測量的粒徑分布,估計此類細小塵埃可能在事件後於(yu) 大氣中滯留15年之久,導致地球表麵全球降溫高達15°C。他們(men) 認為(wei) ,塵埃引發的日照輻射變化也可能使撞擊後光合作用停止長達近兩(liang) 年。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矽酸鹽塵埃以及煙塵、硫的冷卻作用會(hui) 阻礙光合作用,使撞擊冬天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以至於(yu) 導致初級生產(chan) 力災難性的崩潰,引發鏈式滅絕反應。(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