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一芯片生產(chan) 車間,工作人員在檢測芯片產(chan) 品。
王旺旺攝(人民視覺)
近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最終規則。最終規則在去年10月7日出台的臨(lin) 時規則基礎上,進一步加嚴(yan) 對人工智能相關(guan) 芯片、半導體(ti) 製造設備的對華出口限製,並將多家中國實體(ti) 增列入出口管製“實體(ti) 清單”。這一舉(ju) 措引發美國半導體(ti) 行業(ye) 的擔憂與(yu) 不滿。美國半導體(ti) 行業(ye) 協會(hui) 日前表示,過於(yu) 寬泛的單方麵控製不僅(jin) 不能維護國家安全,還將損害美國半導體(ti) 生態係統。
升級芯片出口管製
根據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10月17日公布的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最終規則,美國政府計劃停止向中國出口由英偉(wei) 達等公司設計的先進人工智能芯片,將中國芯片設計公司摩爾線程和壁仞科技列入實體(ti) 清單,並限製將更廣泛的先進芯片和芯片製造工具出口至包括伊朗和俄羅斯在內(nei) 的更多國家。最終規則將在向公眾(zhong) 征求意見30天後生效。
2022年10月7日,美國政府以出台臨(lin) 時規則形式更新《出口管理條例》,將31家中國實體(ti) 列入“未經核實清單”,並升級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稱,近期公布的最終規則大幅擴展了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名義(yi) 決(jue) 定本國公司可否銷售某些產(chan) 品的權力。未經政府許可,包括英偉(wei) 達和英特爾為(wei) 中國市場開發的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在內(nei) 的芯片產(chan) 品將不能被出售給中國。銷售精密程度略低於(yu) 這些門檻的“灰色地帶”芯片也將需要通知美國政府,而政府可以不批準此類芯片的銷售。此外,在最終規則中,美國商務部試圖阻止芯片通過其他國家運往中國,將出口限製覆蓋麵擴大到中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和另外21個(ge) 國家和地區。
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表示,最終規則填補了臨(lin) 時規則中的漏洞,並且可能“至少每年”更新一次,目標是限製中國獲得“可能推動人工智能和精密計算機領域實現突破的先進半導體(ti) ”。
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美國收緊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在美國半導體(ti) 業(ye) 界引起反響,因為(wei) 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如果對華銷售額減少,將對美國企業(ye) 造成巨大打擊。該報援引專(zhuan) 家分析稱,美國半導體(ti) 行業(ye) 通過向中國銷售半導體(ti) 相關(guan) 產(chan) 品來獲得利潤,再將利潤用於(yu) 研究開發,進而生產(chan) 新一代產(chan) 品。美國政府實行嚴(yan) 厲的出口管製措施,有可能打破這一循環。
美國半導體(ti) 行業(ye) 協會(hui) 日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在評估最終規則對美國半導體(ti) 行業(ye) 的影響,並認為(wei) “過於(yu) 廣泛的單邊控製可能會(hui) 損害美國的半導體(ti) 生態係統”,因為(wei) 這會(hui) 鼓勵海外客戶轉向其他地方。
意圖打壓中國產(chan) 業(ye)
“不同於(yu) 去年出台的臨(lin) 時規則內(nei) 容相對龐雜,最終規則更具針對性,是美國政府認為(wei) 會(hui) 更有效的半導體(ti) 出口管製規則。”外交學院國際關(guan) 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dong)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據報道,美國政府去年發布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臨(lin) 時規則後,英偉(wei) 達、英特爾等公司推出了特為(wei) 中國市場定做的芯片。而近期公布的最終規則將使這些芯片在華銷售受到限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龔婷認為(wei) ,美國公布的最終規則不僅(jin) 涉及高性能芯片出口,還將芯片製造物項與(yu) 設備納入管製範圍。“從(cong) 相關(guan) 舉(ju) 措可以看出,美國試圖通過更加精準的管製措施,進一步掐斷中國企業(ye) 獲取高性能芯片的渠道,並限製中國自主生產(chan) 高端芯片的能力。”龔婷說。
近年來,美國政府不斷升級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2022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該法案授權對美國本土芯片產(chan) 業(ye) 提供巨額補貼和減稅優(you) 惠,並要求任何接受美方補貼的公司必須在美國本土製造芯片。今年9月,美國商務部就《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發布“國家安全護欄”最終規則。雷蒙多稱,這些“護欄”將確保美國的每一分錢都不被中國利用去發展技術、趕超美國。
“有美媒稱,芯片是現代經濟的命脈,半導體(ti) 是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發展的驅動力。美國不斷升級對華出口管製,旨在削弱、鉗製和打壓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發展,以此阻斷中國科技發展進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崔守軍(jun) 向本報記者分析稱,在美國實施嚴(yan) 厲管製措施的背景下,多家中國企業(ye) 依然在半導體(ti) 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危機感。美國試圖用更多手段來阻止中國發展本土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努力。
李海東(dong) 分析稱,美國近年來對中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層出不窮的打壓,呈現出三方麵特點:一是緊迫性加強,相關(guan) 舉(ju) 措密集落地;二是焦慮感加重,擔心美國自身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被超越;三是拉攏盟友一起對抗中國的意圖日漸明顯。美國不僅(jin) 自己出台管製措施,還鼓動盟友收緊對華出口管製,試圖在半導體(ti) 領域形成將中國徹底孤立的格局。美國這些打壓行為(wei) 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維護在半導體(ti) 領域的領先優(you) 勢,來確保自身在全球經濟、安全及其他領域的主導地位。
影響全球經濟增長
據報道,針對美國最新的半導體(ti) 出口管製措施,美國行業(ye) 協會(hui) 和企業(ye) 正通過正式的反饋程序向美國政府表達關(guan) 切。美國半導體(ti) 行業(ye) 協會(hui) 要求延長半導體(ti) 出口管製意見征詢期限。
彭博社等多家外媒報道稱,今年7月,英特爾、高通和英偉(wei) 達這3家美國芯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曾與(yu) 美國政府官員及國會(hui) 議員舉(ju) 行會(hui) 談,希望遊說拜登政府放棄推出新的對華半導體(ti) 出口限製。這些公司認為(wei) ,切斷與(yu) 中國這個(ge) 最大市場的聯係,將損害美國在技術革新方麵做出的努力,最終導致美國在半導體(ti) 領域徹底失去競爭(zheng) 機會(hui) 。
《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市場約占全球半導體(ti) 市場的1/3,為(wei) 英偉(wei) 達、英特爾和高通創造了總計超過500億(yi) 美元的年收入。
“美國收緊對華半導體(ti) 出口管製,一方麵直接打擊了美國芯片公司,使得這些企業(ye) 業(ye) 績下滑、利潤暴跌,不得不通過裁員和縮減支出來進行自救;另一方麵將擾亂(luan) 美國半導體(ti) 供應鏈,降低美國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崔守軍(jun) 指出,美國想利用所謂“拖延戰術”,盡可能延緩中國科技發展速度,但這不可能一勞永逸地遏製中國高新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的步伐。
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此前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曾直言,美國打壓中國企業(ye) 的做法,對美國企業(ye) 沒有任何益處。這隻會(hui) 讓中國企業(ye) 選擇自力更生,倒逼中國科技更快發展。
近日海關(guan) 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芯片進口量同比減少14.6%,其中芯片進口額減少了600多億(yi) 美元,進口額下滑19.8%。“從(cong) 相關(guan) 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的高端芯片數量加速減少,中國國產(chan) 芯片的自給率和競爭(zheng) 力明顯增強。這一趨勢將讓美國芯片企業(ye) 感到實實在在的壓力。”龔婷說。
充滿擔憂的不止美企。荷蘭(lan) 光刻機生產(chan) 企業(ye) 阿斯麥日前發表聲明,指責美國的限製將在中長期內(nei) 導致阿斯麥對中國的銷量減少。
韓國《先驅經濟》指出,過去3年,全球半導體(ti) 企業(ye) 都因為(wei) 美國對華半導體(ti) 出口限製而苦苦掙紮。《紐約時報》稱,許多歐洲國家的政府官員擔心,不讓本國公司進入中國這個(ge) 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芯片市場會(hui) 損害這些企業(ye) 的利益。
“美國政府公布‘護欄’規則等舉(ju) 措不僅(jin) 限製本國芯片企業(ye) ,也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芯片企業(ye) 產(chan) 生影響。美國利用行政手段扭曲全球半導體(ti) 市場的供需關(guan) 係,破壞了高新技術產(chan) 品在全球的正常流動,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wei) 。”龔婷說。
李海東(dong) 也表示,美國不當管製嚴(yan) 重阻礙各國芯片及芯片設備、材料、零部件企業(ye) 正常經貿往來,必然導致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全球化布局陷入混亂(luan) ,這將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製措施,不僅(jin) 給其自身發展製造了障礙,也給世界的安全與(yu) 繁榮製造了障礙。”李海東(dong)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