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葡萄牙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裏的瓷器展品

顏 歡 發布時間:2023-11-06 08:5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法國遊客在欣賞中國瓷器。

  顏 歡攝

  

  捷克藝術家瓦茨拉夫·奇夫卡製作的小提琴。

  顏 歡攝

  

  阿爾布克爾克家族定製的瓷盤。

  若澤·佩索阿攝

  

  葡萄牙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陶瓷收藏館一景。

  裏卡多·迪亞(ya) 斯攝

  葡萄牙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的網站上有許多“明星”展品,其中一件是16世紀中國的青花瓷罐,罐身紋飾特殊,帶有西方紋章圖案裝飾,應為(wei) 歐洲貴族向中國瓷器產(chan) 商專(zhuan) 門定製。

  成立於(yu) 1884年的葡萄牙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依傍於(yu) 特茹河之畔,是葡萄牙首都裏斯本乃至全國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繪畫、雕塑、金器、陶瓷等4萬(wan) 多件藏品,時間涵蓋12世紀至19世紀。在這些珍貴藏品中,陶瓷製品逾7500件,見證了中國瓷器漂洋過海與(yu) 葡萄牙釉陶相遇、融合的奇妙旅程。

  中國瓷器遠渡重洋

  葡萄牙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位於(yu) 一座建造於(yu) 17世紀末的宅邸內(nei) ,淡黃白色相間的外立麵端莊典雅、設計簡潔,展現出該時期葡萄牙民居建築的典型風格。博物館共有4層,陶瓷收藏館位於(yu) 第二層,幾尊典雅秀美的明代青花瓷花瓶和瓷盤置於(yu) 展廳中間,吸引著往來者的目光。這些瓷盤的紋飾大多為(wei) 樓閣、山水和人物,正是流行於(yu) 明代萬(wan) 曆年間的山水瓷盤,也有一些印有西方紋章裝飾和圖案。放眼望去,陶瓷收藏館中的大部分展品來自中國、日本等東(dong) 方國家,此外也有來自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陶器製品。

  回溯曆史,葡萄牙是最早與(yu) 中國開展瓷器貿易往來的國家之一。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帶領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開辟了歐亞(ya) 交通新路線。次年,達·伽馬返回裏斯本,將一套中國瓷器獻給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引發王公貴族對中國瓷器的喜愛與(yu) 追捧。

  伴隨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以瓷器、絲(si) 綢、茶葉等頗具中國特色的物品為(wei) 紐帶,中國與(yu) 世界的交往更加密切。例如,葡萄牙商人從(cong) 中國進口的大量青花瓷製品,大多由克拉克帆船運抵歐洲,這些瓷器因此得名“克拉克瓷”並聞名天下。這些揚帆而來的大瓷盤,盤腹中心飾有中國山水畫,口沿分八格開光,交替繪有牡丹等極具中國風格的紋樣。

  與(yu) 此同時,葡萄牙貴族開始向中國專(zhuan) 門定製紋章瓷器。據博物館陶瓷收藏館館長拉斐爾·阿爾費寧介紹,定製瓷器在葡萄牙的最早記載出現於(yu) 1528年,即明代嘉靖年間。葡萄牙人非常珍視這些中國瓷器,甚至在返程途中給它們(men) 加飾銀製配件。由於(yu) 當時歐洲人多使用質地粗糙的石製或陶製用具,設計獨特、淡雅脫俗且白皙光潔、能耐高溫的中國瓷器脫穎而出,備受珍視。當時,葡萄牙貴族多以中國瓷器為(wei) 地位的象征,定製瓷器一時間蔚然成風。其中,由葡萄牙阿爾布克爾克家族定製的瓷盤尤具代表性:盤心繪有盾形紋章,配以十字形盾牌和百合花,藍白相間,光潔細膩。這件瓷器珍品既是歐洲藝術史上的美麗(li) 篇章,亦是中葡藝術交融出的靈感結晶。

  瓷器繪就東(dong) 方想象

  在展廳另一側(ce) ,葡萄牙錫釉陶器展區中陳列的器具紋飾明顯受到東(dong) 方美學理念影響。一件有趣的人物圖盤吸引眾(zhong) 多觀眾(zhong) 駐足欣賞:盤心繪有一名持傘(san) 的僧人,他站立在岩石前,上方有飛鳥盤旋,周圍繪有欄杆、花草和四組有雙坡頂房屋和圓頂塔樓的建築。圓盤內(nei) 壁裝飾多為(wei) 歐洲花草、建築,畫麵主要人物形象卻是東(dong) 方麵孔,反映出當時葡萄牙工匠對中國的某種遙遠想象。

  沿著迤邐萬(wan) 裏的海上絲(si) 綢之路,越來越多的中國瓷器遠渡重洋、來到歐洲。葡萄牙人帶回歐洲的中國瓷器,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透露出曼妙的異國風情,令當地人讚歎不已。為(wei) 滿足龐大的外銷需求,景德鎮從(cong) 明代開始大量生產(chan) 專(zhuan) 供出口的瓷器,這些外銷瓷器與(yu) 中國本土流行的瓷器有所區別,大多是在使用功能上更符合歐洲人生活習(xi) 慣的盤、罐、杯等生活器具。

  歐洲一些國家對中國瓷器的強烈需求推動當地陶瓷業(ye) 發展,引發競相仿製中國瓷器的熱潮。葡萄牙工匠率先用釉陶仿製中國青花瓷。17世紀早期,裏斯本陶匠開始在本地生產(chan) 的彩陶器具上模仿克拉克瓷的中式紋飾,令這些歐洲形製的盆盤瓶罐浸潤中國藝術風格,演繹中國故事題材。

  漂洋過海而來的中國瓷器如同畫家的插圖遊記般啟發著當時的歐洲工匠,構建出一個(ge) 幻想中的東(dong) 方世界,逐漸形成風靡歐洲的“中國風”。同時,這些釉陶又融合本地特色,凝結成具有時代特征的獨特風格。158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訪問葡萄牙時,致信女兒(er) 描述葡萄牙人製作的錫釉陶器,稱其“顯然是以中國風格設計的”。在這一時期葡萄牙工匠製造的陶瓷器物上,中國麵孔的男女老幼漸次登場,在雕龍畫鳳的亭台樓閣中,傳(chuan) 遞出歐洲人對東(dong) 方古國的美好想象。

  “葡萄牙藍”描摹東(dong) 方美

  漫步葡萄牙街頭,藍白相間、精致豐(feng) 富的瓷板畫裝飾常令遊人驚豔。這些古樸明淨、肖似中國青花瓷的瓷板畫早已融入葡萄牙人日常生活點滴,它們(men) 鑲嵌在建築外牆、民居大門和餐廳座椅……一個(ge) 不經意的轉角,就會(hui) 偶遇一片水藍,描畫著一個(ge) 麵朝大海的國度的斑斕輝煌。白底藍釉的瓷板畫又被稱為(wei) “葡萄牙藍”,展現出中國製瓷工藝和審美風情傳(chuan) 播到歐洲後,對葡萄牙藝術風格產(chan) 生的重要影響。

  作為(wei) “瓷板畫王國”,葡萄牙瓷板畫藝術曆史悠久。17世紀時,伴隨中國青花瓷的流行,藍白相間的藝術樣式成為(wei) 瓷板畫的主流風格,清新的配色對當地人的審美產(chan) 生了一定影響,甚至令葡萄牙人對藍色更加偏愛。從(cong) 技術角度而言,當葡萄牙畫匠在瓷板上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描繪歐洲貴族的日常生活時,青色婉約質樸的色調更好呈現出畫麵的明暗對比,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陶瓷收藏館展廳內(nei) ,一架以“葡萄牙藍”瓷板畫藝術形式製作的小提琴最為(wei) 精致奪目。這件藏品由捷克藝術家瓦茨拉夫·奇夫卡製作,小提琴外表突出還原了瓷板畫的光澤和色彩,同時兼具中國青花瓷的藝術神韻。彼時歐洲人尚在探索製瓷工藝,其創作方法、使用材料和圖形模式與(yu) 中國雖有所不同,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製品依然能令我們(men) 看出當時歐洲工匠的精致技藝,以及中國傳(chuan) 統藝術風格在當地的嬗變發展,這些瓷器堪稱中葡藝術風格相互融合的產(chan) 物,也是海上絲(si) 綢之路互聯互通的結晶。

  數百年來,中葡藝術交流融合,一件件精美瓷器成為(wei) 藝術史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在這一過程中,葡萄牙瓷器在製作工藝和審美風格上的發展變遷,講述了中葡文化交流互動的故事,留下一段文明交流互鑒的佳話。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