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龍岩11月7日電 題:“景弘故事”何以迄今流傳(chuan) 東(dong) 南亞(ya) ?
——專(zhuan) 訪福建龍岩學院教授、閩台客家研究院院長陳弦章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張金川
南中國海有以王景弘名字命名的“景弘島”,文萊首都有為(wei) 紀念王景弘而命名的“王總兵路”,印尼的三寶壟有王景弘的衣冠塚(zhong) ......王景弘在海外特別是東(dong) 南亞(ya) 等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地區影響深遠,東(dong) 南亞(ya) 一帶迄今仍流傳(chuan) 著許多“景弘故事”,海內(nei) 外仍保留著不少紀念王景弘的遺址、遺跡。
“景弘故事”何以迄今流傳(chuan) 東(dong) 南亞(ya) ?時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福建龍岩學院教授、閩台客家研究院院長陳弦章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此作出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王景弘是怎樣的曆史人物?
陳弦章:據康熙《寧洋縣誌》(1692年)記載,王景弘的家鄉(xiang) 在閩西山區,即今天的福建龍岩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許家山村。王景弘於(yu) 明洪武年間入宮為(wei) 宦,在建文元年(1399年)隨朱棣起兵;因“有擁立皇儲(chu) 功”,深得明成祖朱棣器重,常被欽點隨成祖北巡或西征。王景弘還深得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的高度信任,被欽點負責南京事務。
永樂(le) 三年(1405年),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王景弘以副使身份協助正使鄭和,率62艘巨型寶船、2.78萬(wan) 餘(yu) 名官兵和水手組成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從(cong) 此開啟航海生涯。28年間,他多次偕同鄭和共同組織和領導下西洋航海活動,先後到達亞(ya) 洲、非洲等30多個(ge) 國家,促進了中國與(yu) 亞(ya) 非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交流,成為(wei) 中國曆史上偉(wei) 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在開拓海上絲(si) 綢之路方麵,鄭和、王景弘可與(yu) 漢代出使西域打通陸上絲(si) 綢之路的張騫、班超媲美,但史書(shu) 記載甚少。其原因有三:一是明代統治者吸取了曆朝宦官弄權危國的教訓,抑製宦官。二是修史者出於(yu) 封建正統思想的偏見,卑視宦官。《明史》對鄭和、王景弘的記錄極少。三是正史隻重國內(nei) ,對海外國家之事著墨甚少,或以奇聞、傳(chuan) 奇記於(yu) 別史。
直至近代,梁啟超1905年在《新民叢(cong) 報》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chuan) 》一文,肯定鄭和下西洋的曆史作用,提出鄭和是“偉(wei) 大航海家”的評價(jia) ,揭開近代研究鄭和的序幕,對國內(nei) 外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自此,研究鄭和、王景弘下西洋團隊事跡者眾(zhong) ,有關(guan) 鄭和七下西洋的原始史料陸續問世。
王景弘雕像。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中新社記者:王景弘偕同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怎樣的世界航海史?他們(men) 為(wei) 何被稱作世界上最偉(wei) 大的航海家?
陳弦章:王景弘偕同鄭和下西洋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ju) ,既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海洋活動的巍巍豐(feng) 碑,又是15世紀世界大航海活動的肇始,為(wei) 世界航海事業(ye) 作出了卓越貢獻。
史載,1405年鄭和與(yu) 王景弘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遠航時間比達·伽馬、哥倫(lun) 布、麥哲倫(lun) 等人出海遠航早約一個(ge) 世紀,堪稱當時世界之首。從(cong) 1405年到1433年,鄭和與(yu) 王景弘走訪亞(ya) 非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成為(wei) 中國古代航海事業(ye) 的巔峰。
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在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王景弘受鄭和所托獨率船隊回國。在鄭和去世之後,宣德九年(1434年),王景弘又奉旨第八次出使西洋,目的是為(wei) 給死於(yu) 中國大陸的蘇門答臘使者報信。
可以說,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發展了中國與(yu) 亞(ya) 非國家間的友好關(guan) 係,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開辟了中國到達紅海及東(dong) 非沿岸的航道,打開了人們(men) 的眼界,促進了世界航運業(ye) 的發展,促進華僑(qiao) 移入南洋並為(wei) 開發南洋作出貢獻。
《天妃靈應之記》碑,鄭和、王景弘第七次下西洋,在長樂(le) 太平港駐泊時所立。碑文共1177字,記載下西洋緣由及前六次下西洋往返日期及所至國家概況。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下西洋的船隊是一個(ge) 組織嚴(yan) 密的體(ti) 係。鄭和是總攬一切公務的統帥,而王景弘是航海技術方麵的統領,有豐(feng) 富的航海知識,全麵負責船舶的征集與(yu) 修建、航海技術人員的甄選、航海線路的確認、航海圖的測繪製作、水師的督練、後勤的保障等一係列事務。
大規模船隊出海,對造船技術、航海技術、行船編隊都提出更高要求。曆史上,中國有大江河、大海洋,造船技術、航行技術已有根基。首次下西洋時,最大的寶船長146.67米,寬50.94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船。鄭和與(yu) 王景弘奉命組建大船隊下西洋,必然促進船舶技術與(yu) 航海技術的發展,尤其對福建等地。下西洋船隊裏就有不少福船。
晚年的王景弘,在南京潛心整理航海資料,編寫(xie) 了一本名為(wei) 《赴西洋水程》的航海專(zhuan) 著,係統總結了航海經驗。這本書(shu) 後來流傳(chuan) 到民間,成為(wei) 明清時期航海人員的導航“秘本”,為(wei) 促進中國航海事業(ye) 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王景弘故裏。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中新社記者:“景弘故事”何以迄今流傳(chuan) 東(dong) 南亞(ya) ?開創海上絲(si) 綢之路,鄭和、王景弘有何貢獻?
陳弦章:鄭和與(yu) 王景弘下西洋,每到一地,總是致力於(yu) 增進與(yu) 各地的交流,展示中華曆史文化,在當地留下許多佳話。在文萊的首都斯裏巴加灣市,有一條“王總兵路”,據說這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王景弘到達的地方,史稱渤尼。這條路是當地政府為(wei) 紀念王景弘對文萊的貢獻而命名。
在東(dong) 南亞(ya) 各國,留存的鄭和、王景弘遺跡有30多處,其中各式各樣的三寶公廟均是為(wei) 紀念鄭和、王景弘而建。為(wei) 紀念鄭和、王景弘而命名的印尼三寶壟市,有三寶洞、三寶井、三寶墩等遺跡,每年6月29日都要舉(ju) 辦活動紀念三寶大人登陸之日,此日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數百年來,這種敬拜鄭和、王景弘下西洋壯舉(ju) 的活動,已走出華人聚落,成為(wei) 印尼爪哇地區的一項習(xi) 俗。此外,泰國的三寶港、馬來西亞(ya) 的三寶山等,也銘記著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的特別貢獻。
鄭和、王景弘出使西洋打通了海上交通線,開創海上絲(si) 綢之路,對中國及海外所到之處的宗教、文化、教育、經濟、政治、軍(jun) 事等都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密切對外交流與(yu) 華僑(qiao) 華人的聯係。鄭和與(yu) 王景弘率船隊下西洋密切了中國與(yu) 海外諸國的聯係。自鄭和與(yu) 王景弘下西洋開辟海上航道之後,七下西洋的航線遍及整個(ge) 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與(yu) 非洲,中國商人及移民開啟了漫長的“下南洋”經商、種植、開礦之路,沿海地區的商人、民眾(zhong) ,隨著鄭和下西洋走向了海外。
二是經貿上作出巨大貢獻。鄭和與(yu) 王景弘下西洋有一個(ge) 重要目的是推進官方貿易,“跨越海外,與(yu) 諸番貨(貿易)”,並且“乃大賚西洋,貿采珍異”。在鄭和與(yu) 王景弘下西洋的過程中,朝貢給賜、民間互市、傳(chuan) 播技術和國際貿易這四種經貿傳(chuan) 播方式是交替進行的,帶動了中國與(yu) 海外的貿易。中國的茶葉、瓷器、絲(si) 綢、棉布等源源不斷銷往西洋,西洋各種香料則源源不斷銷來中國。
三是物種引進與(yu) 農(nong) 業(ye) 技術輸出的貢獻。鄭和與(yu) 王景弘下西洋後,流向中國的香料種類日益繁多,數量大增。香料是明代中外經貿往來的重要物質,貿易規模大,尤其是有心人將眾(zhong) 多植物引種國內(nei) ,對中國社會(hui) 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同時,中國先進的農(nong) 耕技術也傳(chuan) 播海外,造福海外民眾(zhong) 。史載,當年下西洋船隊的船員在三寶壟傳(chuan) 播明朝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和手工業(ye) 技術,通過改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當地人成功改良了本土農(nong) 產(chan) 品。
四是傳(chuan) 播中國文化與(yu) 民間信仰。鄭和與(yu) 王景弘下西洋帶動了中國文化、中國技術、民間信仰在海外的傳(chuan) 播。如媽祖信仰,因有明太祖、明成祖兩(liang) 位皇帝為(wei) 媽祖敕封,影響巨大。祭祀媽祖、傳(chuan) 播媽祖信仰成為(wei) 鄭和、王景弘下西洋船隊一項重要活動。
五是促進船舶技術與(yu) 航海技術的發展。造船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當時船舶技術與(yu) 航海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王景弘雕像。漳平市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中新社記者: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偉(wei) 大壯舉(ju) ,對當下共建“一帶一路”有何啟示?
陳弦章: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壯舉(ju) 及表現出來的精神,對當下中國的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一帶一路”有著借鑒作用。
在許多西方學者眼中,中國是“沒有海洋文明的大陸國家”。雖然啟航時間遠早於(yu) 哥倫(lun) 布、麥哲倫(lun) ,但鄭和、王景弘下西洋之舉(ju) 也隻被視為(wei) 航海史上一場突發的活動。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事實上,中華文明是農(nong) 耕文化、遊牧文化、海洋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偉(wei) 大文明。鄭和、王景弘下西洋的偉(wei) 大壯舉(ju) ,體(ti) 現了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jia) 值趨向和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決(jue) 心。
與(yu) 西方早期航海探險活動相比,鄭和、王景弘下西洋具有鮮明的和平性,所到之處至今還有他們(men) 美好的故事傳(chuan) 說和紀念他們(men) 的地名等。這是中國人以自己傳(chuan) 統的政治道德理念,為(wei) 嚐試建立一種和平、和諧的世界秩序而進行的一次和平實踐,這種實踐在共建“一帶一路”的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yi) 。(完)
受訪者簡介:
陳弦章,龍岩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院長、客家學研究中心主任,閩西客家聯誼會(hui) 副會(hui) 長,,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致力於(yu) 中國文學、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文化傳(chuan) 播與(yu) 旅遊開發的教學與(yu) 研究。出版專(zhuan) 著《民間信仰與(yu) 客家社會(hui) 》《歌唱:生命的律動》《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yu) 風俗研究》《語文教育文化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導論》等,承擔和主持過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並擔任《環球客家》雜誌執行主編,發表學術論文60餘(yu) 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