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yu) 會(hui) 法方嘉賓在欣賞中國畫家的畫作。
中法文化論壇現場展示的蘇州特色工藝美術產(chan) 品。
中法兩(liang) 國嘉賓在平行論壇對話環節交流。
法方嘉賓在體(ti) 驗蘇繡。
河水環橋、街衢縱橫,三四米寬的彈石路麵,藏於(yu) 古城小巷裏的厚重曆史……
當中法文化論壇來到江蘇蘇州,人們(men) 便很容易產(chan) 生這樣的聯想:兩(liang) 地雖遠隔萬(wan) 裏,但卻在許多方麵十分相像,也常常被拿來對比。甚至,當為(wei) 東(dong) 西方文化對比選取一截片段的時候,精巧的蘇州園林、聲腔氤氳的蘇州評彈總會(hui) 浮現於(yu) 腦海。
近日,由歐美同學會(hui) 、法國展望與(yu) 創新基金會(hui) 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法文化論壇在蘇州舉(ju) 行,本屆論壇圍繞創意產(chan) 業(ye) 、旅遊消費與(yu) 文化藝術等方麵開展10餘(yu) 場交流活動。中法兩(liang) 國文化藝術界、政商學界的嘉賓及留學人員代表相聚一堂,以文化交流為(wei) 媒、以文明互鑒為(wei) 介,碰撞思想,啟迪智慧。
促進人文合作走深走實
法國前總理、法國展望與(yu) 創新基金會(hui) 主席讓·皮埃爾·拉法蘭(lan) 是中法文化論壇的發起人之一。自2016年第一屆中法文化論壇開始,從(cong) 北京到裏昂、從(cong) 西安到尼斯,如今來到江南水鄉(xiang) 蘇州,他見證著這段人文交流一路成長的軌跡。
“今天的世界受到戰爭(zheng) 與(yu) 暴力威脅。和平不會(hui) 從(cong) 天而降,隻能通過努力來實現。我們(men) 要相互尊重、相互對話、相互交流,與(yu) 所有人、哪怕是觀念不同者進行交流,這正是世界所需要的。”拉法蘭(lan) 說。他表示,在中法建交即將迎來60周年之際,期待兩(liang) 國間的文化交流與(yu) 分享能在姑蘇城綻放“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瑰麗(li) 碩果。
每屆中法文化論壇裏,主旨演講都是重頭戲。在蘇州,來自博物館、傳(chuan) 媒、文學、電影、美術等領域的數位知名代表帶來行業(ye) 洞見,促進人文合作走深走實。
“盧浮宮作為(wei) 藝術博物館擁有50多萬(wan) 件藏品,故宮博物院擁有180餘(yu) 萬(wan) 件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擁有140餘(yu) 萬(wan) 件藏品……博物館發展日新月異,5G網絡、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為(wei) 博物館打開了一扇通往未來的發展大門。如何合理利用先進技術來滿足公眾(zhong) 的新需求、新期待,是博物館當前麵對的重要課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歐美同學會(hui) 副會(hui) 長王春法說。
與(yu) 此同時,王春法認為(wei) ,隨著博物館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在線展覽成為(wei) 關(guan) 注、了解文物的重要方式,但也會(hui) 產(chan) 生觀眾(zhong) “淺閱讀”“淺思考”等問題,如何破解值得深思。2024年,中法兩(liang) 國還將共同舉(ju) 辦文化旅遊年,在博物館領域合作舉(ju) 辦高水平活動。王春法說,中法在博物館合作交流方麵存在巨大開拓空間,需要攜手並進、相向而行,提升交流質量和水平。他建議,創造更多交流平台,建立兩(liang) 國博物館界高級別定期會(hui) 商機製,拓展人才交流與(yu) 合作渠道,共同探索文物研究、保護與(yu) 修複聯動機製等。
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wei) 山曾在法國留學,他表示,求學路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兩(liang) 位老師都是留法藝術家。2013年,吳為(wei) 山的作品《天人合一·老子》在法國獲得“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這讓他與(yu) 法國的藝術聯結更加緊密,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也曾高度評價(jia) 這件作品。2017年,吳為(wei) 山當選為(wei) 法蘭(lan) 西藝術院通訊院士,這也為(wei) 中國美術館帶來了新的文化交流機遇。
雕塑作為(wei) 一種無聲的載體(ti) ,包含著文化的深度與(yu) 情感的溫度,是文化交流的理想載體(ti) 。“今天在塞納河畔,立著兩(liang) 位中國聖哲的青銅雕塑——老子和孔子。雕塑的主題,是孔子向老子問道。問道與(yu) 傳(chuan) 道,正是廣泛深入進行心靈對話的基礎。”吳為(wei) 山說。
會(hui) 激發人靈感的國度
國際知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是中法文化論壇的老朋友,也是中國影迷的老朋友。2015年4月,阿諾憑借電影《狼圖騰》獲得了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就在本月初,他拍攝的《燃燒的巴黎聖母院》摘得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外語片獎。
一張張照片,回顧著《狼圖騰》拍攝4年中令阿諾難忘的一幕幕場景,講述著他與(yu) 中國的故事。他說:“我的團隊中有600多名中國技術人員,他們(men) 擁有極高的工作熱情與(yu) 技術水平。內(nei) 蒙古最冷的時候有零下40攝氏度,拍攝過程很艱難,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men) 的工作。”
近年來,阿諾也關(guan) 注到了中國新一代演員的發展。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阿諾表示,他期待能有更多機會(hui) 接觸中國年輕演員的表演。“在我看來他們(men) 很有天賦,可能會(hui) 帶來不一樣的表現。”阿諾說。
近年來,法國漢威士集團與(yu) 包括騰訊在內(nei) 的多家中國企業(ye) 開展廣泛合作,在集團董事長兼威望迪環球集團監事會(hui) 主席雅尼克·博羅雷看來,“中國市場充滿機會(hui) ,極具‘磁吸力’”。
過去十幾年間,博羅雷來過中國許多次,每一次都為(wei) 這裏日新月異的發展而驚歎。“在中國,我們(men) 一直希望達成更多合作。這是一個(ge) 會(hui) 激發人靈感的國度,如今,我們(men) 在全球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都開設了分公司,集團有1500多名員工在中國工作。毫無疑問,法中文化間的交流會(hui) 不斷惠及政治和經濟領域,這是我們(men) 所有人肩負的責任。”博羅雷說。
這次來到蘇州,陽光媒體(ti) 集團董事長、歐美同學會(hui) 商會(hui) 副會(hui) 長楊瀾感到非常親(qin) 切。去年,她曾花費很長時間製作了一檔非遺煥新紀實節目,跟拍了幾名蘇州的能工巧匠,師傅爐火純青的技藝讓楊瀾記憶猶新。
“跟著蘇繡大師姚建萍學習(xi) 刺繡時,我欣賞到了蘇繡的精細雅潔,知道了蘇繡用到的絲(si) 線是一根普通絲(si) 線的1/128——蘇州繡娘竟是用這麽(me) 細的絲(si) 線,繡出了作品裏小貓的胡子、金魚的尾巴和少女的眼神。”楊瀾說。
“非遺交流背後,是世界觀和人心的交流與(yu) 碰撞。我們(men) 應該合力共編‘文化織錦’。”在她看來,如今,公眾(zhong) 的審美素養(yang) 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新一代設計師脫穎而出,“中國風”的魅力正在走向全世界。明年,楊瀾與(yu) 團隊希望將更多展示中國非遺與(yu) 當代設計的展覽帶到法國,結合多媒體(ti) 數字化呈現方式,提供更具新意的觀展體(ti) 驗。
海歸扮演著重要角色
具備語言和跨文化交流優(you) 勢,留學歸國人員是中外文化交流裏的生力軍(jun) 。曆屆中法文化論壇中,海歸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陝西西安姑娘張程程留法10年,回國之後一直從(cong) 事中法文化交流事業(ye) 。2018年,在西安舉(ju) 辦的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上,西安市政府與(yu) 法國嬌蘭(lan) 品牌達成共同開發“西安味道”香水及舉(ju) 辦“西安年·最中國”歐洲推介展的合作意向。經過嬌蘭(lan) 第五代調香師蒂埃裏·瓦瑟18個(ge) 月的創作,2020年11月,“西安味道”香水正式發布,張程程正是該合作項目的積極促成者。
從(cong) 14歲孤身一人前往法國留學,到23歲學成歸國,求學期間每次回國的時候,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都令她感到驚喜。“那時候很多外國同學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我非常希望能讓他們(men) 看到中國真實的樣子”。回國投身中法文化交流工作後,張程程在北京、西安分別創立了國際文化發展機構,搭建中法青年藝術家交流平台。
這次在蘇州,張程程是“文藝和公益資助:讚助商在跨文化領域的期望和舉(ju) 措”平行對話會(hui) 的嘉賓之一。在她看來,無論是人與(yu) 人之間交流還是國與(yu) 國之間交流,都需要帶著情感和價(jia) 值的認同,這樣才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中法文化論壇也是非遺文化保護與(yu) 交流的舞台。論壇期間,在蘇州市南門路8號的蘇州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hui) 論壇分會(hui) 場,展示了多種傳(chuan) 統江南文化。活動現場,蘇州市吳中區民協主席、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陸小琴展出了《一葉知秋》《梁祝》等核雕作品,在現場展示核雕技藝。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光福核雕)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陸小琴曾創作了以蝸牛為(wei) 題材的《一葉知秋》核雕,並前往法國交流。作品中,一隻蝸牛在卷曲的落葉上休息,核雕創意有趣,一眼望過去,蝸牛更是栩栩如生。
這次參加中法文化論壇,陸小琴將這件作品帶到了現場,法國歌手喬(qiao) 伊絲(si) ·喬(qiao) 納森對這件核雕印象非常深刻。“能在這麽(me) 小的果核上雕刻出這樣的作品,實在太了不起了。”她說。
相知無遠近,萬(wan) 裏尚為(wei) 鄰。明年,中法文化論壇將於(yu) 法國多維爾舉(ju) 行,這座以“諾曼底最優(you) 美的海岸”聞名的城市,將繼續講述中法文化交流的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