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台灣棒球小將“北上”:步步邁向夢想的十年
作者 楊程晨 張楊彬 陳建新
來大陸十年,棒球小將王浩亞(ya) 依然在打擊區揮棒,不一樣的是當身份轉變,他有意減小了擊球力度,因為(wei) 站在對麵的,從(cong) 對方投手變成了自家俱樂(le) 部的學員。
2013年,高中畢業(ye) 的王浩亞(ya) 與(yu) 七位台灣少棒小將響應北方工業(ye) 大學征招,跨海打球,一同加入北京高校的還有台灣職業(ye) 棒球隊前總教練江仲豪。八位台青集體(ti) “登陸”,成為(wei) 兩(liang) 岸體(ti) 育交流的一段佳話。北方工大自此開始在高校賽事屢屢奪魁,成為(wei) 大陸學生棒球界的一麵旗幟。
“打球是開心的事,教球卻讓我煩惱”
學生時期便利用業(ye) 餘(yu) 時間教同學、兒(er) 童練球,培養(yang) 了王浩亞(ya) 當教練的興(xing) 趣,也讓他結識不少校園內(nei) 外的大陸朋友。2019年畢業(ye) ,恰好有少兒(er) 培訓機構詢問王浩亞(ya) 留京意願。“畢竟要長時間離井背鄉(xiang) ,我回台灣考慮了好一陣,決(jue) 定回來。”
王浩亞(ya) 與(yu) 一些隊友拿起教鞭,正趕上大陸中小學興(xing) 起的“棒球熱”。棒球小將在對岸的成長受到台媒關(guan) 注,間接影響了更多台灣年輕教練來大陸執教。
在王浩亞(ya) 看來,今天在大陸球場聽到台灣口音,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
從(cong) 小在壘包間奔跑,打球之於(yu) 王浩亞(ya) 是“最開心的事”;但當上教練,卻平添了煩惱。“為(wei) 什麽(me) 小朋友做動作就是不能理解我說的(要領)?是我的問題,還是他的問題?”
王浩亞(ya) 需要調整的除了球場上的身份,還有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生活的便利、新鮮事物的湧現吸引如他一樣的年輕人來到大陸,但幹燥的北方也讓習(xi) 慣溫潤氣候的南方孩子時常念家。走出校園進入陌生而複雜的社會(hui) ,是走是留,讓王浩亞(ya) 踟躇許久。他既是教練,也是學生。
“北上”,規劃長遠運動生涯
台灣棒球圈認為(wei) ,選擇大陸意味著告別職業(ye) 賽事。江仲豪對中新社記者說,一般情況下,亞(ya) 洲球員的職業(ye) 生涯在35歲結束。對於(yu) 台灣為(wei) 數更多不能走入職棒的年輕人,選擇大陸,是長遠規劃運動生涯的良方。
尤其當台灣近年相對成熟的棒球員培養(yang) 機製遭遇瓶頸,更多元的職業(ye) 選擇引發討論。對於(yu) 包括王浩亞(ya) 在內(nei) 的兩(liang) 批赴北方工大就讀球員,台灣體(ti) 育圈關(guan) 心他們(men) 的去向。
隨著大陸棒球迷群體(ti) 的增長,家長願意送孩子嚐試這項新鮮運動。王浩亞(ya) 說,小孩子能在場上體(ti) 會(hui) 團隊榮譽感,共同享受勝利、承受失敗。
“我也會(hui) 跟父母介紹,大陸棒球市場比台灣還要大。”父母對王浩亞(ya) 外出打拚的決(jue) 定一直有擔心,“但他們(men) 也看見我這些年的成長”。
夢想逐步實現
今年,王浩亞(ya) 又有了新身份。他從(cong) 培訓公司跳槽,與(yu) 幾位朋友成立了俱樂(le) 部。“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創業(ye) ,也是江仲豪對弟子留京發展的期待。“如果能做自己的老板,把台灣的棒球理念帶到這裏,事業(ye) 更上一層樓,那是最好的。”教練說。2013年至今,這位老教練仍在北方工大校隊棒球教練的崗位上堅守。
創業(ye) 之初,最難的是找到固定生源以平衡收支。當暑期來臨(lin) ,各類學生賽事在各地開打,王浩亞(ya) 率隊征戰,頻頻斬獲好名次。他在學員家長中積累的好口碑加上比賽的新成績,讓俱樂(le) 部經營步入正軌。
王浩亞(ya) 認為(wei) ,北京家長對台灣教練的認可度很高,夏天過後,也有更多的台灣教練前來執教。他同時發現,棒球之於(yu) 大陸孩子,尚且停留在課外興(xing) 趣愛好。“這意味到了嚴(yan) 寒季節,許多家長不舍得送孩子來室外練球,一旦受傷(shang) 就會(hui) 影響學業(ye) 。”
他舉(ju) 日本少棒訓練的例子指,隻要做好防護,冬訓是“漲球”的好時機。在日本,校隊教練會(hui) 刻意加大冬訓力度,這是培養(yang) 年輕人意誌品質的一種方式,也是棒球的魅力之一。他同樣期待,兩(liang) 岸之間的棒球賽事能常態化地在更多季節舉(ju) 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