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Unherd網站12月11日文章,原題:西方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是錯誤的
翻開一份西方的財經報紙閱讀,你可能會(hui) 覺得中國經濟表現糟糕。誠然,中國經濟仍然存在問題,但這種看法不僅(jin) 是錯誤的,而且有可能損害英語出版物的公信力和我們(men) 的決(jue) 策者作出理性決(jue) 策的能力。
上周,中國的物價(jia) 數據顯示出輕微的通貨緊縮,西方財經媒體(ti) 利用這一數據大肆渲染。英國《金融時報》的標題是“中國通貨緊縮加劇,經濟壓力增大”。彭博社稱“中國消費價(jia) 格下降加劇,助長通貨緊縮擔憂”。中國所經曆的輕度通貨緊縮確實源於(yu) 經濟結構性問題,尤其是過度依賴投資而對消費依賴不足。然而一旦超過某個(ge) 限度,這些負麵報道就變成徹頭徹尾的誤導。
上周公布的另外兩(liang) 項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第一項數據來自財新發布的服務業(ye) 采購經理人指數調查。該調查顯示,行業(ye) 增長強於(yu) 預期,而悲觀評論者曾對此擔憂。有趣的是,私營部門對中國服務業(ye) 的調查顯示,中國服務業(ye) 的擴張速度快於(yu) 中國政府的官方調查結果。後者顯示11月中國服務業(ye) 出現了輕微萎縮。那些指責中國人編造經濟統計數據的人最好能解釋一下為(wei) 什麽(me) 政府調查要比民間調查保守。無論從(cong) 哪個(ge) 角度看,中國的服務業(ye) 現在都在擴張。
此外,中國的出口數據顯示,7個(ge) 月來首次出口同比正增長。結合服務業(ye) 數據,這表明中國經濟正在廣泛擴張。必須強調的是,這並不是名義(yi) 上的經濟繁榮,而是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身預測的持續增長。這些數據表明,中國今年將輕鬆實現5%的增長目標,而看空中國經濟的人在對中國經濟作出判斷時似乎忽略了這一預測。
有傳(chuan) 言稱,中國的半導體(ti) 生產(chan) 可能取得了進展。如果該信息屬實,則表明中國的進步甚至超過了此前中國品牌智能手機所采用的7納米芯片。那款手機曾震驚西方分析師,他們(men) 原以為(wei) 這種技術超出了中國人的生產(chan) 能力。看起來,美國主導的芯片製裁隻會(hui) 迫使中國在國內(nei) 開發所需的技術,從(cong) 而削弱西方現有廠商的競爭(zheng) 力。
中國經濟不會(hui) 再像本世紀初頭十年那樣高速增長了。現在,也沒有人抱有那樣的期望,畢竟中國民眾(zhong) 已經變得更加富裕了。事實上,中國政府自己的增長目標也反映了這一新現實。但一定程度上,對中國一味看空就會(hui) 無異於(yu) 自毀聲譽。
去年,中國證監會(hui) 副主席方星海在一次采訪中說:“我建議國際投資者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了解我們(men) 政府的真正意圖是什麽(me) ,不要看太多國際媒體(ti) 。”對此,瑞銀董事長科爾姆·凱萊赫回應說,他和同事們(men) 已經不再閱讀美國媒體(ti) 的相關(guan) 報道。
西方財經媒體(ti) 繼續鼓吹看空中國的論調,而自己的聲譽不受損失的狀況還能持續多久?更重要的是,他們(men) 認為(wei) 自己在幫助誰?
正如凱萊赫去年提到的那樣,政策製定者會(hui) 因信息靈通而獲益,而真正與(yu) 中國打交道的商界人士也會(hui) 很快轉向其他新聞來源。對中國的批評性報道可能會(hui) 讓最近對中國反感的西方人感覺良好。然而,那隻是一種催眠劑,效果不會(hui) 長久。(作者菲利普·皮爾金頓,喬(qiao) 恒譯 來源:環球時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